财政大数据透析:民生支出占几成?

06.03.2017  06:06

  【两会观察】

  新华网 何凡

  “积极的财政政策”进入持续实施的第九年,备受关注的“国家账本”今日揭晓。

  《关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和扶贫、农业、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入,使财力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基层倾斜,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支出“有保有压”:民生财政底色更浓

  主要支出政策涵盖了各项民生事业:

  ——扶贫方面,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用于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教育方面,从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即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

  ——医疗卫生方面,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均提高30元;

  ——社保和就业方面,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报告》所部署的政府资源投向,体现出浓重的“民生财政”底色。

  收入是支出的基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期的财政收入增速面临放缓,积极财政政策如何精准发力、保障民生支出增长,成为财政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从近十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数据看,财政收入总量由2007年约5.1万亿元,升至2016年近16万亿元的水平。同时,收入增速曲线更趋平滑,由双位数变为个位数。但是,积极财政政策对民生保障的力度,未减反增。

  财政部国库司的数据显示,2016年,涉及民生的多项支出增幅高于同期财政支出总体增幅: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6.4%;而教育支出28056亿元,增长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548亿元,增长13.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3154亿元,增长10%;城乡社区支出18605亿元,增长17.1%。

  去年17省份民生投入占支出比超75%

  “国家账本”对民生支出的预算,离不开地方政府落实到位。

  查阅31个省份的财政年度数据可发现,2016年,各地开足财政马力,民生投入占支出比普遍超过了三分之二,有17个省份的这项数据在75%以上;2017年,面临财政收入增幅回落与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各地积极部署,着力优化支出结构,要求坚持过“紧日子”,但在脱贫、就业、养老、医改、教育等领域优先安排,确保支出强度增、规模扩。

  各地方政府“账本”显示,大量财政资源以民生为重,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着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提水平,全面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安徽去年全省民生支出4626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总量的83.7%。为实施完成33项民生工程,拨付825.5亿元,一批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在脱贫攻坚上,该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3.4亿元,其中专项扶贫56.5亿元,增长1.3倍。

  排除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下降的困难,山西、吉林分别把八成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山西将省级所有能用于贫困县的9类83项资金纳入整合范围,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覆盖全省58个贫困县。吉林连续十年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2016年筹措拨付资金198.1亿元,确保近280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人员及时发放和调待政策落实。

  去年,确保民生投入占比在八成以上的省份,还有北京、陕西等。北京投入超过280亿元,用于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全市保障房新开工5.6万套,竣工6.4万套,棚户区改造新开工4.41万套(户),持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陕西支农投入568.4亿元,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根据地方两会的释放消息看,保民生、补短板、压经费仍会是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各省份对于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目标的设定,有所分化,“谨慎为上”是更普遍的选择。

  与2017年GDP增速目标相比,20多个省份的预算收入目标较之略低或与之持平。多个地方政府提出的“财政引导、以利长远”,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短期内会带来一定减收,却是着眼于改善供给、激发活力的务实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表示,2016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回落,表明降税减费的积极财政政策明显发力。为进一步将“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落实到位,在国家财政收入增收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有必要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压缩一些低效或容易使市场产生扭曲的补贴项目,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

        编辑:张元元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