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大格局框架下的审计理念
寿光市审计局 李金国 袁东 吴海虹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在新形势下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围绕“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维护安全”的工作思路,以整体性、宏观性、创新性和科学性为特点,将财政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部门预算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融合,从更高层次、更广视野揭示国家财政在体制、机制上的突出问题及深层原因。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必须在审计思路上有所创新,必须跳出财务收支和部门审计的模式,必须抓大放小,大角度、高起点,正确定位财政审计工作目标。必须侧重宏观审计目标,注重全局性、整体性和效益性,力求在把握总体、揭示围观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审查分析出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从根源上剖析查找原因,从完善机制上尽可能多地提出审计建议,从而才能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推行财政审计大格局在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成果、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也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突出问题已成为阻碍审计大格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审前调查准备不充分,审后总结不重视,审计成果利用有限。部分单位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临时抱佛脚,将审计人员和审计项目仓促组合在一起,缺乏对审计内容的深入研究,审前准备流于形式,致使审计现场杂乱无序,审计过程毫无章法,审后总结敷衍了事,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审计成果的利用局限于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整改重罚款轻整顿,致使财政审计年年审,年年问题差不多,存在的问题难于得到整改。
(二)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资料共享平台。财政审计大格局框架下,审计资源整合的主要途径是审计资料的共享,减少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审计效率。可是目前审计成员之间交换审计资料的方式比较落后,尚未形成一个快捷的资料共享平台,资料信息的传输不够流畅,这些严重影响审计资源整合的实施效果。
(三)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适应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近几年来,财政体制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水平变更速度很快,每一年都会出台很多相应的新规章、新软件、新做法。联网审计、管理审计、审计全覆盖等,都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然而,由于体制改革,压缩机关编制,县级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年龄老化等,成为制约审计创新和突破的瓶颈。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框架下的审计理念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为此审计要有新起点、新思维、新内容,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发挥审计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统筹安排下好财政审计一盘棋。 财政审计是一项统揽全局的系统工程,是审计机关的第一要务,是审计机关最根本性、首要性的监督内容。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举全局之力才能实现审计目标,才能提升审计监督的层次和水平。
一是统一思想,深化大财政审计的计划管理。各级审计机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政审计领导、组织、协调和沟通的工作机制,强化计划项目管理,彻底打破各科室审计管辖的范围,做到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大型项目调配优势力量集中行动,在审计工作中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审计整体,上下联动,实现财政审计一盘棋。
二是统筹安排,强化项目管理。首先是审计项目和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和运用。项目安排上,可采用多种审计类型相结合,避免重复进点,实现统筹效果。对部门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经济责任等众多审计小组的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纳入到财政审计内容统筹安排,将所有审计成果纳入到财政审计的综合审计报告中。同时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审计情况要互通有无,成果公用,一果多用,实现财政审计成果效益最大化。
(二)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财政审计质量意识。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账目基础的审计模式已经成为实际的“不可能”和理论的“不必要”,而内部控制制度导向审计,满满的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环境和经营管理思想的变化,随之而产生的风向导向审计模式便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风险导向审计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是研究和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和运行情况,通过对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析,了解其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然后根据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执行具体的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
一是创新审计理念,改变审计模式。审计人员要抛弃那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审计理念,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审计新理念,将审计重心前移,从一审及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利用,使分析性复核成为重要的审计程序,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程序中去,将战略型分析引入到审计中,使风险分析走向结构化,实现从监督型审计向管理型、建设型审计转变。
二是正确处理提高审计质量与防范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机关树立审计形象,发挥审计威慑力的关键所在,是财政审计工作的关键点。而伴随着财政信息的快速发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在快速变化。审计人员要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审计素质,站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国有资产的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性审计,对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实施全过程监督,逐步实现从单一审计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和静态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强化审计监督,逐步建立审计风险防控体系。
(三)树立绩效审计理念,关注财政资金安全。
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直接影响到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评价政府和有关单位财政资金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强化财政和有关单位的经济责任和防止损失浪费;通过评价财政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情况,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独立的信息和建议;找出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因,帮助被审计单位财务措施,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和效率;揭露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等现象。
一是关注财政资金运行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评价体系。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安全,财政审计要密切关注整个经济运行安全状况,高度关注财政经济安全和风险,高度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以宏观绩效评价为主,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丰富完善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绩效评价有据可依。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培养
审计机关应组织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培训,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绩效审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不断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注重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提高审计人员获取、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