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出“4+11”财政工作流程再造体系 10月起陆续实施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0月14日讯 (记者 张敏敏) 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东对财政工作流程进行再造,研究推出了“4+11”的财政工作流程再造体系,从10月份起陆续实施。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介绍,今年以来,省财政厅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有利契机,按照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理念,以“一体化、协同化、信息化、贯通化”的原则,以“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为目标,对财政工作流程进行再造,研究推出了“4+11”的财政工作流程再造体系,从10月份起陆续实施。
其中,“4”,指的是从全省财政改革管理全局出发,最急迫最关键的4项系统性、综合性财政流程再造事项,包括预算管理“一对一”服务、财政核心业务流一体化贯通、政府采购高效便捷、省级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规范协调。“11”,指的是涉及有关具体财政业务的11个单项事项。
“这次,我们首批集中推出了部门预算“一对一”服务、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缴等3方面的流程再造事项,其他事项也将陆续推出。”刘兴云说,同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2018年推出31项放权措施后,从“取消审核、下放权限、优化服务”三个方面,又推出了33项“放管服”举措。
上述事项,关系财政改革发展全局,是财政部门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刘兴云用五个特点进行了概括,并举例阐述。
一是创新机制“优服务”。对财政业务工作流程逐项研究、分析梳理,提出重塑再造方案和具体举措,减少机关“体内循环”,用流程再造“砸实”制度创新。刘兴云举例说,多年来,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一个部门到财政厅办事要找厅内多个处室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省财政厅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按照“一个部门对口一个处室”的原则,在厘清内设机构职责和工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对口服务省级预算部门(单位)工作机制,实现服务保障“一口对接”、服务事项“一单列明”、标准流程“一以贯之”、服务平台“一体布局”、保障激励“一并跟进”,并梳理公布了对口服务部门清单、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引和业务流程图,打破处室之间条块分割的工作模式,变部门“来回跑”为财政“贴心办”。
二是服务群众“通堵点”。聚焦群众关切,紧盯“痛、堵、难”、专挑“拖、慢、缓”,通过流程再造,提升人民群众、市场主体和部门单位的获得感、满意度。比如,在优化非税收入收缴流程方面,通过设立规范的非税收入项目识别码和缴款码,统一线上线下缴款流程,资金收缴由“先票后费”变为“先费后票”,实现缴费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或“零跑腿”。同时,不断加大非税收入统缴平台应用力度,大力推广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模式,实现柜面、自助、网上、掌上多种选择,为缴款人提供最大便利。
三是简政放权“提效率”。以便民利企为出发点,通过流程再造,把该减的减到位、该放的放下去,为企业“松绑”、群众“解绊”、市场“腾位”。 一方面,全面清理各类备案、登记、确认等事项,彻底杜绝各种“无审批之名、行审批之实”行为,通过“减权、削权”,进一步明晰财政公共职能定位,实现财政权力重构和财政机制优化。另一方面,按照“放无可放、减无可减”原则,进一步简化财政事项审批流程,将部分省级财政事项下沉至部门或企业实施,有效提高办事效率。
四是需求导向“补短板”。坚持从企业、群众和部门的需求出发,切实增强流程再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针对社会各界长期诟病的政府采购专家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优化调整评审专家入库管理方式,规范完善评审专家选聘,将原来的1至2年不定期接收专家入库申请,调整为可随时提交材料申请入库,不断扩大评审专家队伍,逐步降低评审专家“被围猎”的风险。同时,将部分项目选择性确认评审专家的审核权限,下放采购人主管预算单位,财政部门不再审核。
四是需求导向“补短板”。坚持从企业、群众和部门的需求出发,切实增强流程再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针对社会各界长期诟病的政府采购专家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优化调整评审专家入库管理方式,规范完善评审专家选聘,将原来的1至2年不定期接收专家入库申请,调整为可随时提交材料申请入库,不断扩大评审专家队伍,逐步降低评审专家“被围猎”的风险。同时,将部分项目选择性确认评审专家的审核权限,下放采购人主管预算单位,财政部门不再审核。
五是“互联网+”“提效能”。将“互联网+”贯穿财政流程再造全过程,推进互联网与财政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比如,深入推进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互联网+监管”,在优化、简化、细化现有政府采购政策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让政府采购像“网购”一样方便。
刘兴云强调,本次集中发布的流程再造和“放管服”事项,绝大部分已经正式施行,其中个别的,如财政电子票据改革等,需要部门协同、银行配合、上下联动,要分步到位。省财政厅将加快工作进度,让改革红利尽早惠及广大群众。
作者:张敏敏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温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