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政积极支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成效显著

15.10.2014  10:36

为贯彻落实医改对中医投入的支持政策,2012年,山东省启动实施了新一轮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中医药重点专科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项目,主要用于重点专科门诊和病房修缮、诊疗设备配备等条件改善,重点病种临床诊疗、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内涵建设以及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等,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优势,促进全省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财政补助杠杆效应有效发挥。省财政累计投入7900多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大力支持项目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带动市县及单位投入4.03亿元,形成了“省级资金引导、市县财政配套、单位积极自筹”的“三位一体”投入格局,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是中医药独特优势逐步显现。重点专科建设稳步发展,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04个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制定、试点和推广工作,逐步完善本科诊疗方案,诊疗技术项目增长28.6%,中医治疗率、中药处方数、辨证施护参与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得到全面提升,中医中药“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中医药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医疗体制改革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明显,不仅有效增强了相关医院和专科服务病患的能力,也为节约医保资金、减轻群众和财政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各类重点专科数量稳步扩大。实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全省共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71个,全国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68个,省级重点专科254个,市级重点专科384个,分布在全省116所中医医院、60所综合医院及其他机构,覆盖31个临床及相关专业。与2006年相比,专科床位总数翻了一番,年诊疗人次增长109.3%,出院人次增长117.6%,业务收入增长355.5%。

四是带动效应不断增强。重点专科规模的稳步扩大,不仅促进了医院相关科室的共同发展,也提高了所在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名医建名科,名科带名院”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和广泛赞誉。省市两级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为与省市县三级医院的合作、支持、学术交流、医护人员实习提供了契机;县级重点专科的建设促进了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等对中医治疗的重视和推广应用。

五是中医人才梯队渐成规模。与2006年相比,各专科执业医师总数增加61.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增长7个百分点,涌现出70余位在国内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科学术带头人,培育了近500位学术继承人和一大批业务技术骨干,通过师承方式培养了800余名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初步形成了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核心的建设团队。

六是科研水平有效提升。重点专科有效支撑了全省中医药科研创新、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发展,承担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38个、重点研究室5个、科研三级实验室管理13个,中医科研创新平台逐步建立。与此同时,不断强化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与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连续两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取得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