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发展的心理舒适区
心理学上有个舒适区的概念,说的是人往往习惯已经成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按照老习惯行事会感到舒适、心安。而一旦作出改变,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容易引起恐慌和焦虑。
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成功应对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走出以往发展经验的心理舒适区,至关重要。
新常态下谋取的发展,是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发展,这涉及到一系列思想观念、工作格局、方式方法的调整,其中最急需、最迫切的,是突破以往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惯性思维与发展定势。拿增长的主要手段上项目来说,类似先上车后买票,拍板比拼各种优惠政策,重奖各类有功人员,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益等路子,一度成为不少地方的惯常做法。应当承认,这些曾经流行的老办法在多年高速增长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很多同志运用起来驾轻就熟,是行家里手。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些老套路已经不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用新发展理念指引经济增长,不是不要项目,而是要用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去拉项目,是既要稳当前又要添后劲地上项目,是在程序规范、环保过关的前提下抓大项目、好项目。显然,这些新要求对很多同志的传统经验构成了挑战,但这是我们发展道路上必过的一关。思想上的这道弯转过来,突破老套路带来的心理舒适区,新发展理念才会成为实践中自觉遵守的行动指南。
突破心理舒适区,首先要树立起对新发展理念的强烈自信。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勇气和胆识,在相当程度上源发于对新理念的认同与自信。有自信,才会自觉,才会有坚持,有坚守。一些同志在较大下行压力之下转调定力不够强,有走发展回头路的冲动,这固然与过往的思维惯性有关,但归根到底在于对新发展理念缺乏坚定自信,对新发展理念能够解决问题缺乏强烈信念。应当看到,山东经济今年一季度以来的良好势头,涌现出的创新能力提升、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等新亮点,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取得的,新发展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发挥出了巨大威力。还应看到,中央和省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工作指导转变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用新发展理念来推动改革创新的坚强意志是毫不动摇的。抱着以往的老经验不放,舍不得熟悉的老套路,不仅会贻误工作,还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险。顺利完成今年的改革发展任务,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具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实践,是一条须臾不能偏离的主线。
突破心理舒适区,要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不少同志谈到,新常态下市场、产业、科技快速发展变革,原有的知识结构颇有些“跟不上趟”。的确,新发展理念对领导经济专业化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如何在依法行政的框架内处置僵尸企业,为企业降低财务杠杆哪种方式更好,诸多新产业、新模式哪一个与本地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最契合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回答不好,结构性改革就很难做到精准发力。新经验新认识不会从天而降,必须依靠学习与实践获取。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地方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主动派干部到电商发达地区学习,把相关专家请过来培训企业和商户,有的地方把对标学习作为发展重要手段,瞄准国际一流,企业对标企业,园区对标园区,有的同志为弥补专业知识不足,在决策中引入专家团队,让专家为决策把关,带着专家走访企业。树立专业思维,就要针对知识上的空白,经验上的盲区,能力上的弱项,加强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不断提升用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突破心理舒适区,要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发展氛围。当前的改革发展实践,有大量新课题需要摸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很多具体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存在一定难度,一些同志因而存在畏难情绪,害怕承担探索失败的风险,这就需要营造一个宽容的创新环境,免除勇于担当者、积极探索者的后顾之忧。近来有些地方出台容错机制,对多种在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工作失误或无意过失,给予减轻或免除相关责任,为干事创业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起到了为担当者担当的作用,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欢迎。走出老套路的舒适区,获取新的发展经验,就要多在制度层面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打造一个鼓励创新探索、激励干事创业的宽松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真正为敢想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用勇于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环境,为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形势下干事创业提供切实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