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农村年味儿的变与不变:形式创新 喜庆依旧

14.02.2016  15:29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 李志强)月是故乡明,情是家乡浓。每到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喜庆节日——春节到来之际,只要时间允许,哪怕再远再累,远离亲人的游子们也要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一些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已延续数千年的春节文化仍彰显着它的强大生命力。

  春节期间,记者回乡见证了农村年味儿的新变化,也深深地感受到:无论形式如何随时代变化,过年的内涵没有变,那份乡愁依旧,喜庆依旧。

   网购年货的多了, 用手机发压岁钱红包的多了

  “叔叔,现在我们也学会像你们城里人一样,网购年货了。这不,我的新衣服、挂历、吃的、喝的很多都是在网上买的。自从快递下乡后,我们这的网购越来越多了。网购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了。嘿嘿!”12岁的初一学生李佳斌一边把小手放在眼上做鬼脸,一边笑着对记者说道。

  四年前记者返乡过年,在河北魏县北皋镇的集市上,曾看到很多村民集体赶集买年货。而今年再去探访,发现人少了很多。“往年每到农历腊月中下旬,赶集一条街人山人海,街道两边都是摆摊的,成为农村春节前最有年味儿的地方。而如今,赶集购物的人越来越少了,大伙儿都学会网购了。拿着手机,动动手指,几天后就送货上门,很方便啊!”邻居王大妈对记者说道。

  人未出发,年货到家。网购年货已然成为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的生活方式。阿里巴巴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显示,1月17日到1月21日阿里年货节期间,消费者共买走21亿件年货商品,其中,15%的订单来自农村。报告显示,农村的消费群体呈现更加年轻化的结构,95后成为农村网购新势力。全国超过1200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参加了阿里年货节,农村消费比平时增长331%。

  记者走访还发现,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老人给晚辈发压岁钱开始用微信或支付宝发红包了。“奶奶,今年压岁钱我不要现金了。给我微信发个红包吧。”三岁的孙儿李小明笑着对奶奶说。“你瞧,这孩子多调皮。没办法,我还得赶紧学会用微信发红包。”60岁的张奶奶告诉记者,她年前刚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让儿子教她怎么发红包。“以前都是给现金,现在都是发红包了。即便晚辈们没回来过年,这红包照旧也少不了。”

   开车串亲戚的多了,骑车的少了

  在农村,走亲戚拜年是过年一大习俗。记者在北皋镇沙窝村村口看到,大年初一上午起,乡亲们开始拜访同学、朋友,初二开始走亲戚。浩浩荡荡的汽车队伍行驶在本就不很宽阔的道路上,骑电动车、自行车走亲戚的越来越少了。

  车牌来自全国各地,除了本地的冀D车牌外,还有悬挂北京、天津、沈阳、长春等地号牌的小轿车,这些车辆都是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在当地购买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干部对记者表示,随着老百姓的经济条件不断提高,汽车逐步取代了自行车、摩托车等传统交通工具。近几年来,村里道路变宽了,柏油马路增多了,村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

   磕头拜年仍在继续

  在河北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至今保留着磕头拜年的传统。初一凌晨三点,整个家族齐聚一起,列队给已故的亲人牌位磕头,然后分队串门,给在世的长辈们一一磕头拜年。

  今年75岁的李大爷告诉记者,他去过很多地方,据他调查,位于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至今流行磕头拜年。其历史悠久,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谈起这种传统过年习俗,沙窝村村民李庆刚说:“其实挺有意思的,晚辈必须给长辈磕头。大家按辈分成群结队,有时候一个队伍能有一二十个人,挨家串。女孩是免礼的,新过门的媳妇会在嫂嫂的引领下同族间挨家认门磕头。”

  给祖先的灵位磕,给家族的长辈磕,给同村其他长辈磕……关于磕头拜年,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存废之争。有人认为是封建陋习,有人认为是感恩之情的表达。有民俗专家认为,在重大节日里,给老人下跪行跪拜之礼,与尊严无关,这是对根的崇拜,对祖宗的缅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传统。

   记者手记:过年的内涵不变,年味儿就不会淡去

  习俗,不管坚守还是改变,不管是传承还是创新,只要内涵还在,都值得庆幸和欣慰。无论是面对面的磕头拜年、作辑拜年,还是远隔千里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亦或用手机发红包拜年,形式总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创新,但只要过年的亲情、团聚、和睦、让乡愁得到慰藉的内涵没有变,浓浓的年味儿也就不会变。

  有情有爱有团聚,我们对年才有期冀。

        编辑:邹淑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