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院公布4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齐鲁网3月16日讯 (记者 李俊峰 王晴晴)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今天通报2016年度山东法院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有关情况,并公布四起典型案例。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审判委员韩芳丽介绍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不仅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社会影响恶劣,人民群众反应强烈。依法运用刑罚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是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法院职责所在。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力指导下,全省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坚持依法从严惩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审判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省法院全年共受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等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263件475人,审结257件457人,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犯罪分子341人,其中,在生效判决中,被判处监禁刑的有263人,占总数的77.13%,依法严惩了一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为全面推进“食安山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从审判情况看,山东省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案件数量总体较多。2014至2016年,全省法院受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案件的数量一直处于高位,每年均在260件以上。但近两年的受理案件数略有下降,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一方面当前我省食品安全犯罪仍处于易发、多发阶段,另一方面随着打击、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犯罪的扩散蔓延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遏制。第二,罪名相对集中。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涉及多个罪名,审判实践中,罪名适用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还有少部分案件根据证据情况和有关法律规定,以非法经营罪等定罪处罚,案件定性更加精准,有助于提升打击犯罪的效果。第三,刑罚适用“一高一低”。为彻底剥夺犯罪分子非法获利和再次犯罪的能力,财产刑惩治力度不断加大,去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罚金刑适用比例高达87.68%。同时,为防止“以罚代刑”、“以罚折刑”,我省法院坚持严格、审慎原则,依法从严把握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非监禁刑适用条件,该类犯罪非监刑适用率低至22.87%,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省刑事案件非监禁刑平均适用值。第四,惩治犯罪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犯罪的方式不断创新,手段更趋隐蔽,团伙性、链条性特征明显,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追究意识不断增强,打击难度加大,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惩治犯罪的任务依然艰巨。
“下一步,我省法院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要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注重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参与“餐桌污染”治理工作,依法从严惩处各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韩芳丽说。
为震慑犯罪分子,营造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舆论氛围,动员、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减少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省法院今天公布四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案例一:姜宏战、刘明光等人非法经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被告人刘明光明知被告人姜宏战向其求购的工业明胶被用于食品生产,仍向姜宏战销售工业明胶44.7吨,销售金额89万余元。后,姜宏战使用自刘明光处购买的工业明胶生产粉丝409.6吨并销售,销售金额131万余元。其间,姜宏战还向被告人江崇雪转售工业明胶3.5吨用于生产猪头肉、猪拱,销售金额7万余元。
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被告人江崇雪、孙振江等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掺入工业明胶对猪头肉、猪拱“挂冻”,共计生产90余吨,销售金额155万余元。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姜宏战、刘明光以提供给他人生产、销售食品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销售国家禁止用于食品生产、销售的非食品原料,其中姜宏战情节严重,刘明光情节特别严重,均应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被告人姜宏战、江崇雪购入、使用工业明胶作为生产原料或掺入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告人孙振江等六人明知配方、原料中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仍参与经营、管理、生产、销售活动,均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根据本案的事实、情节,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姜宏战有期徒刑十四年、一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八十二万元;以非法经营罪判处被告人刘明光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万元;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被告人江崇雪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万元。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孙振江等六人八年至五年零三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人民币五十万元至八万元不等罚金。一审宣判后,被告人不上诉,本案已发生法律效力。
案例二:王庆荣、张雪芹、李萍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2006年至2014年,被告人王庆荣从外地收购海草(又称龙须菜、海藻),组织王发文(在逃)在博山恒昌食品厂将海草放入工业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再用浓硫酸中和,随后放入蒸锅进行煮胶,在煮胶过程中添加配方复合肥,再经过注胶、冷冻、切割和晾晒,大量生产冻粉。后将生产的冻粉向周边地区销售,销售金额达50余万元。
在生产中,王庆荣负责原料采购、组织生产、销售,并安排王发文、张雪芹等人从事生产、推销、收账等工作。2010年至2014年,被告人李萍在王庆荣的安排下,负责往煮胶的蒸锅中添加配方复合肥。
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王庆荣、张雪芹、李萍在生产冻粉的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王庆荣、张雪芹对外销售,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法院根据本案的事实、情节,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判处被告人王庆荣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张雪芹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李萍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禁止被告人李萍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与食品生产、销售等有关的活动。一审宣判后,被告人王庆荣、张雪芹以“量刑重”等理由提出上诉。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三:宋振、祁志华等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
2014年下半年,被告人宋振在明知包子中不能添加含铝泡打粉的情况下,在其经营的武城县老台门包子店生产包子时,添加含硫酸铝铵的泡打粉,并对外销售,销售金额15万余元。宋振还向加盟其包子店的被告人祁志华、陈延丽提供含有硫酸铝铵的白色粉状物用于发面蒸包子,后祁志华、陈延丽将含有硫酸铝铵成分的包子对外销售,销售金额分别为2.4万余元、1.8万余元。
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宋振、陈延丽、祁志华违反规定,将生产的铝残留量大于国家规定的100mg/kg限量标准的食品对外销售,足以造成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其行为均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武城县人民法院根据本案的事实、情节,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宋振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十万元;陈延丽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祁志华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
一审宣判后,三被告人以“量刑畸重”等理由提出上诉,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四:张占、孙克卫、邓深河等二十六人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
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被告人孙克卫、邓深河等十八人分别将因病濒死牛、死因不明牛或病死牛销售或介绍销售给被告人张占;被告人尹振华等三人在养牛期间,分别将各自的因病濒死牛、死因不明牛或病死牛销售给被告人邓深河、张占;张占单独或伙同被告人从辉将从上述被告人处收购来的牛屠宰后,将未经检验检疫的病死牛肉销售给被告人肖凯等人二次销售,致上述牛肉流向餐桌。其中,张占、孙克卫、邓深河等人的涉案金额分别为22.7万余元、5.2万余元、3.6万余元不等。
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认为,张占等二十六名被告人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其行为均构成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被告人孙克卫等人系自首,依法可从轻处罚。被告人张占、孙克卫、邓深河等人多次销售或介绍销售,酌情从重处罚。被告人张占等人有犯罪前科,酌情从重处罚。
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根据本案的事实、情节,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以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张占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五万元;孙克卫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二万元;邓深河有期徒刑一年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九万元;肖凯等二十三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至拘役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七万元至三千元不等刑罚。一审宣判后,张占等十二名被告人以“量刑重”等理由提出上诉,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