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第一书记”在山村释放激情

31.05.2016  00:34

杨雪峰为平阴孝直镇西湿口山村引进种植丹参 记者郭尧 摄

  “他到咱村里一看,到处破破烂烂的,估计哭的心都有了。”张月城是平阴县孝直镇西湿口山村会计,一年零八个多月后,他仍然记着杨雪峰第一次到村里时的场景。

  那是2014年9月13日上午,济南市规划局干部杨雪峰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在村委会见完面,张月城回家跟媳妇说,“这个干部白白净净的,挂职到咱村里得傻眼了,怕是待不住。”

  让张月城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上去细皮嫩肉的市里下来的干部,不但扎下了根,还在600多个日子里,给村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口井】让全村的土地价翻了一番!

  西湿口山村位于平阴县孝直镇西部,当地人都叫西山。由于地处山村贫水区,650亩地都浇不上水,全村人只能靠天吃饭。

  “年轻的都不愿种地,我是村里最年轻的男劳力了。”41岁的张月城说,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全村687人,其中150名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即便如此,依靠外出打工和种地,人均年收入仅3700元。2014年全市大普查中,这个村被定为市级贫困村,成为“精准扶贫”对象。

  作为百村百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杨雪峰到村里后,第一件想干的事就是打口井。

  这个想法,当时在全村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不光全村,全镇都知道,西山要是能打出水来,那真是奇迹了。”张月城说,那些年为了打井,村里和镇上可没少费了劲:打了几眼没见出水,后来也没有人打谱这事了。

  2015年11月23日,打井队在村东头钻井,村里的人都去看热闹。80米、120米、200米,打上来的石头铺了一地,水量依然很小,“这钱又白花了!”村民一个个摇头走了。打井队的人也没信心了,跟杨雪峰和村里说,这里怕是出不了多少水。“继续打!邻村能出水,这里也能出。”

  杨雪峰的坚持,没有让努力白费。2016年1月20日,打到240米时,上水量25立方米/小时!水喷涌而出时,村里人奔走相告。

  以前一亩地转租是300多元,今后因为是水浇地价格能涨到七八百元,这是村民看到的。村民们看不到的是,杨雪峰跟水利专家打了多少个咨询电话,还有打井、买管道垫付的3万多元,以及他背负的那种压力……

  【一个家】再穷不能穷孩子!

  “大爷,快进屋!”中午放学,8岁的铁根,见着杨雪峰和记者一行,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拿凳子、倒水、招呼客人坐下,这个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懂事、机灵。铁根大名叫丁修全。

  一台老电视是屋里唯一的电器,两张新书桌并排放在东面墙边。“那是俺杨大爷买的,俺姐俩做作业用的。”西墙上贴着十几张奖状,那是铁根和姐姐丁淑圆的。上学期期末考试,铁根全班第二名,姐姐在班里是第五名。

  铁根家是西湿口山村17户贫困户的一户。37岁的妈妈,患有脑膜炎,生活不能自理。爸爸丁道坡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前几年一次干活时,被滚烫的铝水烫瞎了一只眼,如今跟着堂兄弟在北京看工地,一个月挣一千多。

  家里的农活都是68岁的爷爷丁传芳打理,奶奶洗衣、做饭,照顾全家。“以前地浇不上,种的粮食刚够吃的。”丁传芳老人说,全家的收入只有每月800元的低保和丁道坡打工赚的钱。

  上周五,市规划局局长贾玉良专程来到丁家,带来了油米面等生活品,“这俩孩子上学的钱我出!”看到姐弟俩特别懂事、品学兼优,贾玉良还表示,将协调有关部门给孩子的爸爸在济南找个类似的工作,“离家近,照顾也方便。”

  另外,杨雪峰用扶贫资金给丁家种了80棵核桃树,修建了羊圈,买了8只羊。“再算上丹参、低保和5亩地的收入,全家能超过4165元/人的脱贫线了。”

  这是对一个家庭的精准扶贫路,全村的贫困户,一个也不能落下。贾玉良要求市规划局系统副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参加“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活动,对包括西湿口山村17户在内的孝直镇84户贫困家庭进行“一帮一”的结对帮扶。

  【一个村】好的思路才是出路!

  这一年多,西湿口村貌有了很大变化:新装上50盏路灯,到了晚上村里亮堂堂的;村里的小桥,建了9年来因为桥面没有护栏出现过多次事故,去年护栏安上了。

  如今,上千棵核桃树在山上茁壮成长。村民老张仍记得当时的情况:为引导村里种薄皮核桃,杨书记自己花钱买了1350棵核桃树苗,带着大家一起挖坑栽树。由于村里劳力太少,一下午才种了80多棵。“树苗种不上一两天就干死了,杨书记和我们都很着急。”当天晚上,杨雪峰找到驻地附近部队上的战友,楞是拉来30多个战士,第二天全种上了。

  在市规划局协调联系下,省农科院专家检测了村里的土壤成分,确定适合种植丹参。杨雪峰组织村民到长清区马山镇的步长集团药材基地参观,并到有种植中药材历史的西太平村学习。为了让村民及时栽种,杨雪峰又垫付24500元购买丹参苗,让留有41亩春地的28户村民及时种上了丹参。“不出意外的话,一亩能收入3000元,今年就能实现。”

  “第一书记”挂职扶贫的背后,往往凝聚着一个市直单位的心血和责任。市规划局党委多次开会给西湿口山村定产业调整思路:走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之路。同时向杨雪峰交待,驻村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要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寻找产业项目,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何涛 袁家照   网络编辑:曹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