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建通道长岛成半岛 烟台大连形成两小时经济圈
一条跨海通道有望让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跨越渤海天堑。长岛通过跨海通道,与山东和辽宁连接在一起,由海岛转变成为“半岛”。
记者日前采访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有关专家,详细探访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重大意义。
长岛由海岛转变为半岛
长岛虽然离蓬莱海上距离只有8千米,可谓近在咫尺,但由于没有跨海通道,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长岛的发展。
跨海通道纵贯长岛南北全境,南北两端分别连接烟台和大连两个城市,将长岛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两个东部沿海最有活力的经济区紧密连在一起,进而将长岛串联在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经济带上,长岛将面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以及日韩等东北亚地区扩大交流与合作。长岛通过跨海通道,与山东和辽宁连接在一起,由海岛转变成为“半岛”,置身于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的前沿。
而跨海通道建设,则将彻底打破这种单向输送模式,变成双向双通道输送模式,由单通道变成双通道,长岛由旅游“末梢”转变成为旅游“中枢”。南端连着山东省和华东等地区,北端连着东北、蒙东等地区,旅游客流南北双向流动,具备了和蓬莱加强合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北上”的通道,长岛和大连市、辽宁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具有了合作的现实基础。
跨海通道的建设,将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东部沿海地区有望形成三个层次的“哑铃”结构,而长岛则是连接“哑铃”两端的横杠,发挥“建一段,连一线,串一圈,带一片”的作用。
鲁辽形成“两小时经济圈”
有专家分析,大通道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和区域交通格局的变化,将会影响东北、山东、长三角的分工,特别是将有利于打破半岛城市群间功能分工不明确,工业结构严重趋同的局面;有利于产业在一个更大的范围进行合理配置。
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和渤海海峡的阻隔,环渤海经济圈被分成“三大板块”,即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实践中,三大板块表现出了一种“去环渤海”的倾向,纷纷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 。如北京市提出了“大北京”战略,天津市提出了“滨海新区”龙头带动战略,山东省提出了“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发展战略,辽宁省提出了“辽中南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等。
跨海通道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有望形成三个层次的“哑铃”结构,借助跨海通道,东北三省的货物和资源可以迅速直接到达山东半岛 ,并直通苏北和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城市群之间的铁路和公路距离将大大缩短,形成一个前景广阔的“两小时经济圈”,三大板块有望形成完整、连续、统一的经济圈。
中韩海底隧道也在论证过程中
目前,烟台到韩国的铁路轮渡已被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韩火车轮渡,在中国的登陆点是烟台,韩国的登陆备选城市为仁川、平泽等,从而将山东的铁路与韩国铁路联在一起。目前,韩国釜山—日本下关的轮渡早已开通。中韩轮渡的建设,将山东与韩国、日本的铁路实现联网,不仅又增加了一条横向的大通道,而且巩固了山东作为东北亚交通中心的地位,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又一条增长轴。
据了解,连接山东半岛和韩国西海岸的中韩海底隧道项目也在论证过程中。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中韩铁路轮渡(或海底隧道),两条战略通道在山东相交,山东成为东亚交通网络的十字路口,提升了山东省在国际、国内的交通区位,将确立山东省东北亚交通中心的地位。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过程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始自1992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任务主要由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原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担任,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东通道—“烟(台)大(连)铁路轮渡”,该成果先后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于2006年建成投入运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阶段,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参与研究的单位扩大到国务院研究室、原国家科委、海军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参兵种部设防局、铁道部、原交通部、山东省、辽宁省等单位,重点是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西通道—蓬(莱)旅(顺)通道进行桥梁、隧道比较论证以及对先期试验工程-蓬(莱)长(岛)通道的研究论证。
第三阶段,成员单位继续扩大,目前共有工程、经济、交通、社会、海洋、地质、地震、气象、环保、军事、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人。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发展及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影响。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已相继被纳入国家、地方的发展规划。自2009年以来,连续多年均为山东、辽宁两省和烟台、大连两市的热点议案、提案,向全国“两会”提报。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