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圈层,省会城市群构筑新高地

01.09.2017  14:04

四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逐渐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正加快形成。为此,本报推出回顾“一圈”成就特别报道,为省会城市圈今后发展总结经验。

8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迎来战略实施4周年。4年来,区域七市与省直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今年以来,区域各市紧紧围绕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大局,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区域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上半年,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59亿元,增长7.8%,为2013年以来增长率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837亿元,占全省比重从2012年的29.4%提高到34.9%。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层次效益稳步提高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发展“四新经济”为动力,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针对区域内一产比重较大,二产集中度不高,三产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等不足之处,省会经济圈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巩固强化农业优势,拉长工业价值链条,加快服务业发展,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作紧密、竞争力强的区域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通过推进高新技术应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目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共建设了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实现了省会经济圈内所有涉农县(市、区)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2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全部组建完成,对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覆盖率达到95%。

为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工业提升改造,各市进行了积极探索。淄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进展顺利,21个新型功能陶瓷材料试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02%,20个项目竣工投产。聊城信发高新材料产业园,上半年落地项目21个,总投资104亿元。德州市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3.6亿元,增长16.0%,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省会城市圈新业态新模式正培育壮大,服务业正加快提质扩量。数字经济初具规模,浪潮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华为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济南大数据产业基地签约企业28家。电子商务持续发力,上半年滨州市、泰安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到881.6亿元、4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6%、23%。聊城市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2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增速居全省第2位,盈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3.8%。

区域一体化持续深入 联动协同成效明显

2017年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实施中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区域五个一体化建设加快实施。周边各市主动对接济南规划建设,融合联动,形成辐射圈层,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区域经济新高地,构筑起“一小时生活圈”。

基础设施方面,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济乐、济东高速,石济客专,长清、济齐黄河公路大桥等一系列对区域发展影响重大的工程已经或即将完工。在规划确定的重点29项交通设施体系工程中,有14个项目已完工或正在加快建设,有5个项目争取年内开工,有5个项目正在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要素市场方面,金融市场日趋完善。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成效显著,金融业已发展成为济南市支柱产业。区域5个市已完成10亿元以上融资担保机构组建,其中滨州市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规模达到1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生态环保方面,联防联控措施得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周边重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周边9市签订责任书,并开展2017年第一次联合执法。上半年,区域内大气PM2.5、PM10、SO2、NO2浓度分别改善8.3%、10.9%、26.9%、4.3%。

公共服务方面,各领域全面对接。济莱协作区交通、通讯、户籍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五个同城化”深入推进,先行先试成效明显,部分经验在区域内推广。德州市协作创新初见成效,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德州,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禹城分园及生物工程、智能装备两个研究院启动运行,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制造(禹城)研究院正在建设。

融入京津冀态势明显 对接国家战略硕果初结

我省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以来,德州、聊城、东营、滨州4市充分发挥国家、省内区域战略叠加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多项措施,利用多种方式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省政府和东营市、聊城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等文件,从土地、资金、人才等多个方面提出政策,支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聊城市组织精干力量驻京办公,专门负责与国家部委、大企业开展对接工作。

4市重点面向京津冀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与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去年以来,德州市签约来自京津冀项目197个,开工109个;东营达成合作项目167个,总投资2839亿元。聊城市近期在京举办融入京津冀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合作恳谈会,会上一次性签约11个项目,后续签约40个项目,签约额965亿元。

为了引进转化科研成果,4市广泛开展与京津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对接和项目合作,建立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山东的合作模式。中科院聊城创新园落地建设,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东营中心正在筹建,规划建设国家级石油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为京津冀提供优质农产品是4市的重要功能,为此,德州等市强化农产品供应对接。德州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德州)对接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博览会,签订农产品采购贸易项目27个,合同额近10亿元。聊城组织40多家企业100多种产品在北京举办农产品展销会。

为了给企业输送高质量职业人才,东营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德州成功举办2017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营销赛等活动,提升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水平。聊城与北京揖斐电等多家外资企业建立联系,定期派遣员工。

2017年,既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攻坚之年,也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启动之年,省直有关部门和区域各市将以此为起点,继续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深入贯彻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我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贡献力量。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改委
济南彰显核心带动作用
强核心,促发展,是城市群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也是省会发改委
区域联动 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四年间西部经济隆起带依靠后发优发改委
加快动能转换 4市发力融入京津冀
聊城、德州、滨州和东营等周边毗邻地区被国务院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在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供应、生态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能源资源保障、优质劳动力输送、生活必需品供应等方面打造协同发展区,实现协同共赢。今年上半年,4市实现生产总值6202亿元,增长7.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