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清理存量、边等待回暖”的心态需要改变

05.05.2015  10:31

  3月以来,在全国春季大葱主产区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早葱面临10年来最低价。4月中旬,当地的中季大葱进入采收季,大葱行情有所好转。

  目前中季大葱每亩预订价超过了800元,最高能超过1000元。据赤湖镇前张村葱农陈景龙反映,去年开市时一亩价格能到三四千元。

  “加工企业收购价为每公斤0.2元,算上加工与中间成本,尚能保本。农民仍亏本,但总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漳浦县农业局经作站主任庄文彬说。

  漳浦全县大葱面积有5万多亩,保鲜大葱出口量占全国的45%。

  漳浦并非首遇大葱滞销。过去10年间,至少上演三四次。赤湖镇副镇长郑建华对2009年的滞销仍记忆深刻:“当时适逢金融危机,海外订单锐减,葱价跌入谷底,基本与今年持平。”然而,彼时赤湖大葱种植面积仅为目前的一半,情况并没有如此严重。

  庄文彬表示,历次滞销并未积累有益经验。边清理存量边等待市场回暖,仍是应对常态。政府不乏引导,但“全民皆葱”的现状终未转变。

  今年大葱滞销后,当地启动了应急机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大葱主产区进行技术、价格、销售等信息指导,并及时掌握全县大葱产销情况。每天将最新行情在漳浦电视台上滚动播出,并持续到5月完成采收。3月中旬,漳浦县领导率队到赤湖镇调研,研究解决季节性蔬菜滞销。

  漳浦县农业局经作站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葱农扩大规模致产量过剩,价格下降。为节约成本,部分葱农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种植,抢占国际市场。蔬菜种植大户陈启泉建议,漳浦是全省的蔬菜种植大县,还是供港蔬菜基地,应建立上规模的蔬菜集散批发市场,将客商引进来。

  当地也试图建立长效机制。首举是将于5月成立县蔬菜协会,致力在全县建起技术推广、价格行情、市场营销等信息平台。其次,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立61座总占地4万平方米的冷库,已争取600多万元。

  在庄文彬看来,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大背景下,调品种、理结构更显急迫。从去年开始,当地逐渐引导农民种植台湾莲雾、黄秋葵等农作物。在今年3月的漳浦大葱行情研讨会上,他提出,应砍去当前种植面积的40%,改种胡萝卜、白萝卜、甘蓝等品种。他认为,当地农民多有种植经验,转产难度不大,症结在思维定势,“他们认为行情几年不好,下一年就能好起来”。

  另一种思路是发展深加工。“大葱富含天然抗生素、蒜素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钙、镁、铁、硒等营养成分,若能进行食药用开发,对漳浦大葱而言是雪中送炭。”郑建华说。然而,目前国内鲜有此类研发。在赤湖镇,仅有两家企业生产方便面蔬菜包,原料主要是大葱尾部,产量消化极有限。

  提高良种自主权也是当务之急。当前,漳浦大葱主要品种为日本“天光1本”。一亩地得花费种子费约200元,成本居高不下。

  有业内人士提出,台湾的经验可作参考。台湾宜兰县三星乡将葱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跨界休闲旅游、高端餐饮等领域,创出特色品牌,有效规避了恶性竞争引发的菜贱伤农。但庄文彬认为,将一产与三产结合对运营经验与人才配备要求很高,发展深加工、将一产与二产结合是目前的最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