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春节特别报道之五"年味源于仪式感

11.02.2016  19:43

  编者按: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身处何方,无论相隔多远,春节回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回家过年,承载的不仅是中国人特有的乡愁情结,更是亘古不变、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

  2016年猴年春节之际,中国山东网特别策划推出“回家过年”春节特别报道,记者、编辑根据亲身经历记录下回家过年的点滴故事,与广大网友一起分享浓浓的年味。

  “回家过年”春节特别报道之五:

  年味源于仪式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电视机里传出了甜甜的童稚声音,它向我传递着“年”的脚步愈来愈近的信号。此时已放假在家、恣意过着黑白颠倒“幸福生活”的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才能捕捉些许有关“年”的味道。

  买新衣、办年货、打扫卫生、贴春联、装扮屋子、做酥锅、炸鱼炖肉、放鞭炮、收压岁钱、包饺子……回忆起珍藏在脑海中的儿时的“年”,好像散发着分外的香甜。而长大后的我却仅存回忆的动力,无奈地把一切都贴上“索然无味”的标签。喊着“幸福每一天,每天都是年”的口号的我总不禁陷入思考:衣服为什么一定捱到过年前才去人潮拥挤的商场凑热闹,或者我们在家为不一定能按时到达的快递提心吊胆?坚果、糖果、水果为何要等到年下才开始大量囤货于家中,平时想吃就去买呗?打扫卫生这件事差不多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为了达到窗明几净的标准而把自己累到不行?烹饪大量的鸡鸭鱼肉对于生活越来越好的当今来讲,难道不是一种负担吗……

  电话铃声突然剪断了我的思绪,姥姥慈祥的声音呼唤着我:“今天做炸货和酥锅啦,你快到姥姥家来吃点好的!”其实长大的我对于这些带有“年味”的吃食的期盼及欲望早已荡然无存,但我还是想前往老一辈人的世界,追寻年味的踪迹。

  我刚来到姥姥楼下,就被那熟稔的油炸气味牵引着走上楼去。我扣了半天门,才等来围着油腻腻的围裙的姥姥。她热情地招呼我快去品尝新出锅的炸藕合。我跟着步履蹒跚的她来到干净整洁的厨房,这里早已被那一盆盆冒着热气的炸货占领了。姥姥用手揩着额上那忙碌的结晶——细细密密的汗珠,用盼望的眼神等待着我的牙齿与热腾腾、脆生生的藕合发出的美妙声音以及我满意的狼吞虎咽。我一边吃,一边不解地问姥姥:“厨房收拾这么干净会不会累到?忙一天做炸货是不是太辛苦了?何况大家也吃不了那么多东西嘛!”姥姥笑道:“这是咱家的传统啊!这样忙忙活活的才觉得年来了呢!”我顿时豁然,这些复杂的工序、辛苦的劳作虽是我们不能理解也不愿去效仿的,但却是她心底对于年味的分解与传递,也是一种对年的尊重与呼唤,更充盈着浓厚的关于年味的仪式感。

  诚然,快节奏的生活、很浮躁的我们总会抱怨年味愈来愈淡,事实上,我们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更没有十足的耐心学习某项事物。我们总是以各种理由来开脱自己对于生活的敷衍和寻求过分的悠然,却不愿意停下来花费一点时间和心思好好“经营”一个有“味道”的年。我们总将这些老一辈的传统视之为无聊的“形式主义”和徒劳枉然,将那些充满着年味的事情像累赘一样丢掉,我们甚至想坐享其成不需要任何付出就能沉浸于“年”的欢喜中。

  仔细回想,我们有关“年”的美好记忆似乎都源于仪式感。新年第一天穿上崭新的衣服,开心地接过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和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精心准备的饭菜,和小伙伴们一起吐槽着“鸡肋”的电视节目或一起去楼下放鞭炮看烟花……

  原来,生活需要仪式感,而年味,也源于仪式感。我们需要通过某些仪式,来表达对年的企盼;我们需要通过某些仪式,来感受年的温暖。而在仪式中,我们用心的投入和情感体验,会让我们被暖融融的年味包围,会为我们留下一段段甜味十足的回忆。

  其实, 年味与我们并非渐行渐远。只要我们用心捕捉,它就会围绕在我们身边。 (记者 郝强) 

作者:郝强         编辑:李傲然        责任编辑:胡立荣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