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毛1斤到10块1个 看临沂明石寿桃的"逆袭"
02.02.2018 15:22
本文来源: 半岛网
来源: s.news.bandao.cn
今年是我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如何让一个贫困户长效脱贫,除了抓产业就业、抓技能培训,还要突出抓好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李老汉种桃子的故事,就生动地阐释了精准扶贫措施带来的蜕变。
临沂市费县朱田镇明石塘村二层复式住宅。
以前桃子几毛钱一斤全家收入不过万
“欢迎到我们明石塘村来,来的人越多越好,请你们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故乡。”1月29日,省人大代表、临沂市费县明石塘村党支部书记王红旗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手机相册里的一张张照片:成片的果园和茶林簇拥着一栋栋二层小洋楼。王红旗说,在这些小洋楼里,很多村民都忙活着在淘宝店卖水果。
李祥瑞就是其中的代表。以村里的果品和金银花优势资源为基础,农户们成立了果树种植合作社、金银花合作社、果茶加工合作社、果品销售合作社,李祥瑞不仅忙着果树合作社的技术活,还天天忙活着网上下单、发货,而在几年前,他甚至连开关电脑都不会。
尽管已经60岁,可李祥瑞干起活儿来仍很有劲头儿,一天到晚都不歇着,还经常向农科院的帮扶专家请教新品种种植。“别看他现在成了技术员,在两年前,让他改进种植品种,他还不乐意呢。”
明石塘村有耕地400亩,山地则有3200亩。那个时候,李祥瑞家里虽有几亩果园,但由于山区崎岖和房屋的阻碍,果树难以成片栽种。李祥瑞沿用最基础的种植方式,结出的果实几毛钱一斤,推着小车到镇上去卖,有时都按筐定价。一年到头,一家四口加起来收入不到1万元。而这在当时村里并不少见。
做生意回乡当上村支书的王红旗想改变现状,他自己出钱修路,成立合作社搞规模种植,提高果品的质量,可是村民大多在观望。李祥瑞也不例外,他认为一来没闲钱买树苗;二来没技术,赔了本,连近1万元的收入也难保。
村里建起合作社,桃农学到农业新技术
转机发生在2015年。山东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在这一年,李祥瑞和其他100多人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临沂市决定对分散的居民进行搬迁,让果园连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种植。在村里规划社区综合服务体,每栋住宅都是二层复式的设计,还配有广场、书屋、便利店等。2017年10月,李祥瑞和村民们分批住了进去。
与此同时,80万的扶贫资金投入到合作社,果园种植面积达到了8000亩。而这时,李祥瑞和其他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到临沂接受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课程。
在那里,李祥瑞学习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技能和土地经营管理技术。回来以后,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带领下,李祥瑞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借助于扶贫资金,他又领到了免费的高质量桃树苗。
栽种上新品种果树后,他担任了技术员,主要负责修剪和土壤施肥,每天在合作社的果园里给果树把脉。等到果实成熟,桃子的个头比一个手掌都大,颜色好看,口感也没的说,明石寿桃价格从几毛钱一斤卖到了10元一个。
王红旗带领村民建了冷库,延长水果保鲜期,水果销往上海、北京等地。李祥瑞在网上开网店卖起了水果,2016年他们一家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与其他几十位村民一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精准扶贫施策要准,对不同人群区别发力
“李祥瑞的故事只是一个例子,他代表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的路子。”王红旗说,只靠钱解决不了扶贫问题。通过村里的产业带动,让村民通过就业和培训,有了生存能力,从骨子里就想脱贫。
明石塘村的脱贫故事还在继续。王红旗说起下一步打算,村里计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借助明石塘村的美丽传说和8000亩果园的资源禀赋,开启采摘、农家乐和娱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区。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脱贫了。目前,明石塘村还有11户“老大难”,他们有的是高龄孤寡老人,有的是重度残疾人,他们是脱贫的难点。
“精准扶贫施策要准,就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区别发力。”省政协委员、山东省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张斌说,针对老弱病残,除了产业带动,还要发挥兜底作用,守住扶贫最后一道防线。
王红旗说,乡村生态旅游做起来以后,扶贫的资金继续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投入到项目上,按照比例进行资产收益分红,保证他们收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明年,希望我们再见面的时候,我会有更多的照片拿给你看,更多的故事讲给你听。”他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玮 范佳 张玉岩 马云云)
[编辑: 张珍珍]
本文来源: 半岛网
02.02.2018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