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规划:不和中心城连片发展
关于北京通州未来发展的猜测分析,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北京行政副中心究竟会如何规划?昨天,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副主任王飞集中回答了一系列热点问题。据介绍,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要放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局中考虑,要“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从而带动科研、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聚集,并由此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
据介绍,行政副中心规划将不会走大规模造城的老路,而是在调整优化的基础上,重组城市功能。要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空间布局,适应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升级转移需求。
□通州定位演变史
第一阶段·卫星城
1993年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提出重点实现“两个战略转移”,即城市发展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同时提出建设通州、昌平、亦庄等14个卫星城镇。
第二阶段·重点新城
2005年获批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新城发展战略,明确通州、顺义、亦庄是面向未来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总规对通州新城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做出了明确要求:通州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是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也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面向未来的新城区”是对通州新城唯一独有的定位表述。总规还提出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使用。
第三阶段·城市副中心
201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2014年初,习总书记到北京视察时提出“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在这个阶段,通州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时期,运河核心区、文化旅游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全面起步。
当前阶段·行政副中心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要聚焦通州、加快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的定位,代表通州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总体思路
不会大规模“造城”“摊大饼”
“副中心”的“副”,是否会让通州将现在中心城区高密度的功能复制过去?
“当然不会。市行政副中心将按照交通便捷、功能完备、职住合一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介绍,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主要发挥两大作用: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发展。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市行政副中心的基础条件。地铁1号线、6号线等便捷通达中心城;六环路、京哈、京津塘等高速公路,使通州具备了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中心城优质资源向通州转移,已有10余家中小学和 医院 在通州开办分校、分院;城镇建设用地有效控制,空间资源较为充足。
根据初步梳理,通州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约55平方公里,为功能疏解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条件。“总的来看,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市行政副中心发展建设的坚实基础。”黄艳说。近年来,本市50%的公共财政都投到新城。在这个过程中,通州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完成了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等“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黄艳强调,通州行政办公用地不是新增加的,2005年出台的城市总规就提出了发展备用地的预留,这次是对原有规划的优化调整。
通州建行政副中心,绝对不是大规模的“造城”。“我们在规划通州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核心思想,一个是防止摊大饼;第二,通州是相对独立的,不会和中心城直接相连,连片发展。”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
为了防止城市继续“摊大饼”,在通州市行政副中心规划的同时,也开始推动通州和朝阳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地区建设,同时进一步整治以运河、潮白河为主的河道体系。
“通州区内部基本上不扩大建设用地,为了防止摊大饼,通州和其他区县之间都将建设绿色空间进行隔离。”王飞说,要破解“大城市病”,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组城市功能。而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正是其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