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通报近期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情况
今年10月份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省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特别是2016年12月29日至今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对社会生产生活和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我省高度重视,省领导作出重要指示,强化工作部署,各级各有关单位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分工协作、积极应对,应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及时应对
省政府高度重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2016年12月2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应对重污染天气现场调度会议,部署安排应对工作。按照此次重污染天气预报和环境保护部要求,12月29日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小组组长、副省长张务锋签发了省级红色预警指令,责成济南、德州、聊城3市发布红色预警并启动I级应急响应。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强分工协作、联合部署应对,放大协同效果。各有关市强化工作部署,及时发布预警,启动应急响应,全力以赴,积极应对。
为确保应急措施落实,省环保厅坚持每日调度报告,在派出2个组协同环境保护部应急督查组开展现场检查的同时,又派出5个省级督查组,对各市开展不间断督导检查。截至2017年1月2日,我省共有16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其中,济南、德州、聊城3市按照省级红色预警指令要求,发布红色预警并启动I级应急响应;淄博、济宁、泰安、莱芜、滨州、菏泽6市发布橙色预警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枣庄、东营、潍坊、日照、临沂5市发布黄色预警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青岛、烟台2市发布蓝色预警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各级各有关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1761人次,检查企业10374家次,巡查工地6139家次。各地停产企业1820家,停工工地2337个,限产企业2200家。
二、个别单位顶风而上,违法排污
截至2017年1月2日,国家和省级应急督查发现,德州市武城县热电有限公司多次出现小时均值超标现象,御驾车业、德兴车业违规生产,俊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聊城市莘县美化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违法生产,义和诚集团公司玻璃窑无组织排放污染严重;济南市北园大街综合楼项目、紫燕食品公司肉制品加工生产线项目、机场北路沿线多个工地未完全停工,城乡结合部存在露天焚烧情况;泰安市福迎石料厂未停产,黑水湾旧村改造项目未停工,金明热电厂渣场未采取密闭覆盖等防尘措施;莱芜市莱城区公园道1号二期工程未停工(详见附件)。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当地政府立即采取顶格处罚、责令停产、行政拘留等措施,认真组织整改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扎实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 重污染天气应对,事关民生福祉,体现政府执政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重污染天气应对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坚持治标治本一起抓,攻坚战与持久战一起打,落实最严格的应急减排措施、实行最严肃的责任追究办法,突出重点环节,严格监管防控,用过硬措施应对重污染天气。
(二)落实责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 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各市政府特别是传输通道城市,要强化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部署、狠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坚持“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要求,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监管责任,强化对各类排污企业、工地单位等的监督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企业单位要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的主体责任,按要求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操作方案,坚决落实各项停限产措施。
(三)严格执法,加大应急监管检查力度。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日常执法监察力度,特别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地段,突出各类工业园区、企业聚集区和工地密集区,开展不间断执法检查和巡查督查,严厉打击各类未批先建、违法排污、停限产不落实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重污染天气应急的高压态势;坚决清理各类土小散乱、落后产能等企业项目,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
(四)严肃问责,从重从速查处突出问题。 要加强执纪问责,对检查中发现的应急响应不及时、减排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要果断有力、从严查处;对应急期间超标排污甚至顶风而上、违规生产的,抓住典型案件,严刑重典、以儆效尤;对在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中应对不力、监管责任缺失,甚至失职渎职的,要予以约谈曝光,并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和有关领导干部责任。对此次通报的突出问题和企业单位,各地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理,公开曝光并责令立即整改到位。
(五)社会参与,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 要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各项应急响应措施、应急管控单位清单等信息,及时发布空气质量状况、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和健康防护建议,尊重群众知情权。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从速查处群众举报线索,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倒逼各项应急响应措施落实。要积极倡导社会责任,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引导公众更多采取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防共治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