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五保户签约捐遗体 日照已实现遗体捐献2例

05.11.2014  12:05


贾忠昌老人填写遗体捐献协议书。



        半岛都市报11月4日讯(记者 高晓飞) 按照农村的传统习俗,老人去世都讲究入土为安,可最近,家住叩官镇辛庄村74岁的贾忠昌老人却与红十字会签订了协议,决定在去世之后捐献出自己的遗体。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让大家在惊讶之余更是感到敬佩。

        近日,记者来到叩官镇辛庄村贾忠昌老人家,他正在镇民政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填写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记者看到,老人房间里的陈设非常简单,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台收音机外,再没有其他像样的家具了。记者了解到,贾忠昌老人一直住在村里,平时很少出门,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很多人连无偿献血都没听说过,身体健康的贾忠昌怎么会想到要捐献遗体呢?“我天天听广播,广播上说捐献遗体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我对这件事很理解,所以也愿意把遗体捐出去。”贾忠昌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最喜欢听新闻,渐渐的他从新闻中知道了捐献遗体这回事,所以他在两三年前就有了无偿捐献自己遗体的想法,并最终决定付诸实践。

        “我现在就一个人,想做点事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临死之前决定把遗体捐献给国家,做出点微薄的贡献吧。”贾忠昌告诉记者,他是个无儿无女的 五保户 ,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现在多亏有政府照顾,才能过上吃穿不愁的好日子,心存感激的他也没有什么能回报社会的,加之自己对死亡看得很淡,所以就想到了捐献遗体,希望在死后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我死了以后,遗体没用了 ,如果说我的器官能用的话,我能救活别人,那不更好吗?”老人朴实地说。

        填完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老人显得非常高兴。当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要为老人送来一些衣服和生活用品时,老人婉言拒绝了 ,他说他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的非常知足,自己捐献遗体就是想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并没有想过要什么回报。

        ■相关链接

        全市登记捐献遗体志愿者有223人

        11月4日,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83万份,登记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有223人,实现遗体捐献2例、人体器官捐献2例(四个肾脏、1个肝脏,挽回5人生命)、眼角膜捐献4例(7人重见光明)。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高度重视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 ,志愿者血样年采集数量从2010年的200份增长到2013年的1228份,工作进展快速,成效显著。尤其是2013年度,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更是成绩突出,志愿者血样采集入库数量是2012年度的1.5倍,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3例,与之前的捐献总数相等,志愿者孔辛亮在半年之内实现2次捐献,是日照首例、全省第六例实现两次捐献的志愿者。目前日照共实现入库资料5423份,屠艳青、杨飞、于杰、孔辛亮(二次捐献)、杜德杰、滕春雷6名志愿者实现造血干细胞7次捐献,分别被评为“道德模范”、“日照十大民生新闻人物”、“山东好人”等,市委书记杨军对于杰、孔辛亮的典型事迹先后三次批示,对志愿者们的大爱精神和我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为了将遗体及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扎实开展下去,针对社会公众认识不到位,志愿者登记数量较少的现状,坚持把捐献知识宣传放在工作首位,从提高民众认识入手,多次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画张贴进社区、宣传单页发放、宣传视频播放等活动,社会知晓率逐步提高。2011年2月,五莲县洪凝镇志愿者冯桂梅在市人民医院实现了我省首例人体器官捐献(共捐献肾脏2个,肝脏1个,眼角膜 2个),成功挽救了 3名患者的生命,使2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遗体捐献给了山东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这次器官捐献,为我省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了省红会、省卫生厅通报表彰和市领导充分肯定。2012年志愿者张志刚实现了肾脏捐献,2013年7月、11月,志愿者刘卫东、牟宗元分别进行了眼角膜捐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