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度4000年遗址考古探测 出土文物还原古人文明
从上周开始,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平度市博物馆,对平度东岳石这一国宝级大遗址展开全面探测保护。前天,在位于平度市东岳石村淄阳水库畔的遗址上,考古队员新发现了一件精美的石器,正是这距今4000年前古人所用器物,又一次让后人触摸到了生活在淄阳河畔的古人状态。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研究员介绍,东岳石遗址是岳石文化命名地,是青岛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文化的大遗址,这里曾出土的大量文物见证了龙山文化之后,这支特殊的东夷人的生活形态。这次大遗址探测保护,对更好地规划保护青岛历史文化遗产将起到重要作用。
现场:
4000年遗址考古探测
5月6日上午,记者在遗址探测现场看到,一支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手拿洛阳铲,在淄阳水库岸边展开大面积探测,通过地下泥土的变化,采集、判断数千年前的诸多信息。记者注意到,考古工作人员还采用仪器对大遗址的面积、地理坐标等进行整体测绘。平度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把探测到的数据整理后,绘制出东岳石文化遗址的平面图,为下一步揭开古人生活密码打下基础,这对保护青岛的历史遗存会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淄阳水库水位不断下降,这处古人生活的遗址越加清晰可见。”林玉海介绍,1959年秋冬,整修淄阳水库时最先发现了岳石遗址。1960年4月至5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随后,在山东各地陆续发现并发掘了和东岳石遗址同一类型的多处遗址,考古界便将首次发现遗址的东岳石村命名为 “岳石文化”。这也是青岛唯一一处以地名命名的大遗址,目前探测到遗址的面积在5万多平方米。
发现:
精美石刀讲述古人生活
“大遗址保护考古工作刚刚开始就有了新的发现。”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年轻专家彭峪介绍,他和考古队员进行探测时,在一处田野里惊喜地发现了一块精美的“石头”。有着丰富田野考古经验的彭峪考证确定,这个双孔的“半月”形石刀,就是4000年前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即古人生产生活所用的石器工具。
记者注意到,考古人员这次新发现的石刀,在经过4000年的风雨后仍然光滑、锋利。石刀的外形很像现在人所用的镰刀,器物上的两个孔,方便捆绑固定,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林玉海介绍,这些石器大多用当地的花岗岩、大理石制作而成,双孔石刀是典型的岳石文化器物,拿在手里轻薄灵巧,就像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虽然在先前的发掘中曾出土多件双孔石刀,但这次的新发现,又一次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
林玉海介绍,岳石文化遗址位于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东南侧的淄阳水库岸边。如今观察这里的地势风貌发现,遗址东部为起伏连绵的大泽山,南部是高望山和明堂山,北部为丘岭,西部为一望无际的胶莱平原,中间还有一条淄阳河。前有河,后有山,中间是平地,既可以耕种养殖,又可以狩猎捕鱼,非常利于古人类繁衍生息。
另外,岳石遗址距离莱州湾较近,根据出土的大量渔坠分析,当时的岳石人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海洋渔业经验。可见,在数千年前,古人依山傍水择地而居,这里不管是环境还是物产,都是人类生活的绝佳风水宝地。
延伸:
大量文物还原古人文明
“这次对东岳石文化遗址的保护考古工作也是对先前两次发掘工作的延伸,再次与古人对话,感觉到了古人留下的诸多文化信息。”对于参与第二次岳石文化遗址发掘工作的研究员林玉海来说,再次踏上这片古人生活过的地方,心里仍然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