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生态富民康庄大道上果业领跑
近年来,邹城市探索确立了“三化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融合”的发展路子,在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把林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加速以退耕还果还林为重点的现代林果业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75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30万亩,2012年以来新发展退耕还果还林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5%,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23亿元,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山东省森林城市等荣誉。3月25日,“全省退耕还果还林建设现场会”在邹城召开,邹城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进措施、建设成效等获得与会人员一致好评。
一、把退耕还果还林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邹城是传统资源型城市,西部城矿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产业发达,群众生活水平较高;东部南部是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收入较低,既是城乡一体发展的现实“短板”,也是县域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和最大潜力。为了推进山区开发、还果还林,邹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的专门的山区开发指挥部,大力实施“突破邹东”发展战略,2012年以来每年列支2亿元用于邹东山区开发建设。坚持山区开发基础先行,共完成315公里市域主干道和3300公里农村路网建设,修建水库、塘坝530余处,铺设输水管道1000余公里。同时,把退耕还果还林作为突破山区开发、加快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统筹布局,实施综合开发,实行山水林田景同步规划,高标准编制完成《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林果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为林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把退耕还果还林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政府引导、推动连片发展。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引导、连片发展、栽管并重,建立完善了符合邹城实际的现代林业发展新模式。一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树立鲜明导向。市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用于退耕还果还林奖补,区分不同树种、分4年每亩累计补助900-1100元,同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10亿余元投入退耕还果还林。二是坚持土地流转先行,推动集中连片发展。把土地流转作为实施退耕还果还林的前提,按照连片面积不低于500亩的标准,发展万亩以上3处、5000亩以上5处、1000亩以上32处;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大户承包等经营模式,单户面积最大的3500亩,1000亩以上17户,500亩以上58户。三是完善工作规程,提高造林成效。明确退耕还果还林实施原则,规范操作程序,健全市林业局、镇林业站、村技术员、市退耕还果还林技术员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制定统一的造林标准和操作规程,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造林质量。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将新植苗木和现有林木管护权、受益权安排落实到户、到人,确保“栽一片、成一片”。
三、把退耕还果还林作为农民就地转移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突出民生林业、提升综合效益。 以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深挖退耕还果还林的潜力,走出了依靠林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增收致富的路子。一是打造特色林果基地。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核桃、大枣、猪牙皂等特色林果基地。建成精品林果基地43个,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达12万亩、绿色食品产地认证面积达6万亩;石墙薄皮核桃、香城长红枣、张庄大樱桃等“三品一标”认证达到86个,推动了林业提质增效、富民增收。二是大力培植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方面择商选资,培育了得阳枣业、康美食品等20家林业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推动绿奥公司、珉晟公司等10余家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加工水平,逐步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名优品牌,推动林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发展林果专业合作示范社26家,与阿里巴巴、中国网库合作培育淘宝村、网店等农村电商,构建起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实现林业产业效益最大化。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观光、乡村旅游相结合,着力打响“邹东深呼吸”旅游品牌。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湿地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湿地公园3处,全省十佳观光果园1处;蓝陵桃花源、凤凰山、五宝庵山创建为3A级景区;年游客量达到500万人次。
四、把改革创新作为退耕还果还林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激发动力活力、形成长效机制。 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累计完成集体林权改革35万亩,发放林权证4600份。加大退耕还果还林工程区林改力度,完成确权面积8万亩,发放林权证867份,让群众吃上“定心丸”。二是完善市场运作机制。推行政府投入、社会招标、专业队工程造林模式,实现由“花钱买树苗”向“花钱买活树”转变。创新方法和模式,用市场化的手段实施一批生态林业、创意林业项目,持续提升造林绿化水平。三是创新标准化生产模式。投资2200万元整合农业、质监、药监等监测资源,建成食品质量检验中心,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全面提升林果生产标准化水平。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探索成立林果科技研究机构,已建成鲁西南地区首家苗木组培中心和大枣研究所、核桃研究所;正在聘请专家团队,深化品种选育、防病防灾等领域研究,开发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不断提升林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2015年,邹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再利用5-6年的时间,新发展林果30万亩,使全市林果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涉农人口人均1亩果”,力求林业效益、生态效益、乡村旅游、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一举多赢,初步完成农业领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