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里的济南:一个家族和一处老宅院

03.07.2015  11:26

  

    刘氏老宅的北侧四合院,至今保存完好。

    山墙上的雕刻

    南侧四合院

    东厢房影壁精美的雕刻

  出济南城,过著名的黄河大桥,便是天桥区大桥镇的地界。在大桥镇的西北角,与济阳、齐河两县交界处,有一个名叫刘光照的村子。

  村以人名,在济南并不多见,而村中一处清末老宅,则让这个黄河北岸的村子平添了一股来自历史深处的气度。老宅虽已破败,却依然颇有气势,尤为重要的是,这老宅,见证了一个家族和一村落不为人知的历史。

   颓败古宅今犹在

  和很多村子一样,健身广场已经成为刘光照村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我们到的时候,村里的党员、干部正在广场周边大搞卫生。健身广场东侧,一排老宅自南而北赫然而立,古意盎然。

  老宅其实是由两个四合院南北相连组合而成。南边的四合院已经十分破败,只剩北屋和东西厢房,西厢房曾被当作商店,北屋曾被当作学校。后来,这个院子又曾做过多年的村委会办公场所,一直到2000年,村委会在健身广场北侧盖起新楼,才搬了出来。村人说,早前这个院子的东南角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院内南侧还有两座屏门,十分讲究。如今,东厢房南侧墙上的影壁依然还在,影壁上部做成屋檐的形式,十分精美。

  北屋虽然破败,但却是五开间的砖木结构大屋,梁柱粗大,颇有气势。可惜的是,这个院子自2000年后就被废弃,破败得相当严重。

  与南侧四合院的破败不同,北侧的四合院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个院子的大门如今已经开在院子的西侧。院子虽小,房子却保存完好,北屋也是五开间,但东西两间的屋顶却要比中间三间低一些。院子里两棵石榴树已经硕果累累。

  按照《大桥镇志》“刘光照村清朝民居”条目的记述,早前刘氏老宅的总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4个四合院呈‘田’字形,南侧两个院大门均朝南,门两侧雄狮把门,并置有上马石、下马蹬,四个院堂屋均为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和二门之间为车库、鸡舍、猪圈和马棚等。院内种有象征日子红火和多子多孙的枣树和石榴,也有象征年寿岁高的槐树……四个院由侧门互通,所有建筑均由青石、蓝砖、绿瓦构成,梁、檩、椽采用东北松柏,桌、椅、橱、阁全由红木制作,门窗多为楸杉雕刻而成,室内雕梁画栋,山泉流瀑,龙飞凤舞,狮吼虎啸,鸟语花香。”可惜这等气势,只能到文字中去细细体会了。

   刘氏家族有故事

  刘光照村现有村民930人,其中70%都姓刘。村人只知刘氏先祖中有一个叫刘光照的很有名,所以村子的名字也叫刘光照村,至于这位先祖有什么事迹和故事,村人却都说不上来。在刘氏族谱中,刘光照的名字也只出现在“支派失传祖宗之台名”中。

  按照刘氏族谱原序的记载,刘氏一族原籍河北枣强,明初,“始祖讳璜、昂移居城东朱家庄”,没过几年,刘璜和刘昂又搬到了如今的刘光照村,“先世无谱牒,欲追踪而莫由,欲臆断而不敢。夫亦无可如何矣”,族谱中有确切记载的刘氏先祖,因此始自九世刘嘉和刘振。“所幸者九世支派犹得,族人齿頬相传”,世系绵绵有条不紊,于是修了族谱,“读斯谱者油然而孝敬生,蔼然而礼让接。重本笃亲,勿忘所自”。

  刘氏第一次修谱,乃是嘉庆丙子年(公元1816年),写《原序》的是刘氏十二世孙刘良谟、刘洪河。此后,十三世孙其雷、十四世孙元善、十六世孙西堂都曾重修族谱。最后一次修谱,则在民国年间,由十七世孙庆芬发起重修。

  在十四世孙元善所写的刘氏族谱续修序中,记载了刘氏家族开始“雄起”的过程,这

  篇序文中如此写道:“从来追远莫大乎祭祀,而合族更须乎祭田。乃先世祭田无多,未尝有所建树,自吾祖讳洪河公管社以来,经营者累日,积蓄者有年,始得以置田若干亩,栽树若干株,与合族立碑,传之久远……当时一岁两祭,少长咸集,善相劝过,相规虽异,地如同堂,和睦抑何甚欤。噫,吾祖之功大矣!”

  到了十五世,刘氏出了一个五品官刘恩生。刘恩生,字泽普,例授宣武大夫五品衔,候选守御所千总。现存刘氏老宅的建造者,正是这位刘恩生。

  刘恩生也是眼下还住在老宅子北侧四合院中的刘维勇的曾祖父,刘维勇今年已经72岁,是刘氏十八世孙。他说:“我的老爷爷(曾祖父)1840年生人,1886年去世。老爷爷虽然是个五品官,但很会过日子,盖这宅院都是亲力亲为,用的砖都是自己家烧窑烧的。据说后来房子还没完全盖完,老爷爷就心力交瘁去世了。”

  到刘维勇的父亲一辈,刘家逐渐家道中落。1946年,刘维勇的父亲替八路军藏了几把枪,结果被人出卖,枪被国民党的部队拿走,父亲怕八路军来了不好交代,就带着一家人上济南北坦躲灾。1948年济南解放,一家人又回到了村里。刘维勇说:“1950年土改,我们家只有八亩地,摊到每个人头上,比村里的平均数还少。但因为解放前父亲没干过活,而且雇过长工,家里还是被定成了地主。那时候我大哥、二哥和姐姐都出去当兵了,所以土改完了后父亲到村里去开会,先开‘地主会’挨批斗,然后又开‘军属会’受表扬。”

  1956年小学毕业后,刘维勇就在村里务农,受了“地主后代”这一身份的影响,生活很不容易,到30多岁才结婚。虽然生活历经艰辛,但如今老人十分开朗、乐观,他希望这处2005年就被济南市文物局定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宅院,能被修复起来,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