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罚严控再加互联网+力保舌尖安全
省政协委员宋新强在大会发言中建议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时代的食品安全监管。
1月26日上午,12名群众代表旁听了山东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在下午的群众代表座谈会上,大伙儿纷纷畅谈感受,建言献策,“食品安全”话题引发热议,通过加大处罚力度、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式打造食品安全“全流通链”监管,成为委员和群众代表们共同的呼吁。
借力“互联网+”强化食安监管 建立“田间到餐桌”全程信息追溯
“传统的监管手段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模式下食品交易电子化、虚拟化的新常态。”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省政协委员宋新强代表民革山东省委员会作了题为《加强“互联网+”时代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发言。他说,一方面,传统监管手段的不足导致网络食品交易活动经营资质和过程监管严重缺失,大量“三无”、假冒伪劣食品在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售卖,出现主体监管难、确定管辖难、调查取证难、查处取缔难等诸多新问题;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又为实现精细化、常态化、严密化食品安全监管创造了新机遇。
宋新强建议,首先要以新《食品安全法》、即将出台的《电子商务法》和《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为依据,尽快将“互联网+”模式下的食品安全地方法规纳入立法计划,制定创新性、突破性的地方法规,筑牢法治化治理“防火墙”。其次,应依托大数据平台优势,把行政机关提供的食品安全许可、处罚、监测等信息,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的检测信息等统统纳入安全追溯信息云数据库,逐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另外,要明确监管权力责任清单、监管单位信息清单、企业诚信管理清单三张清单,按照公开透明、官民合作、公众参与三项原则,构建面向社会的食品安全“一张网”监管体系。还应当意识到,传统食品产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应积极引导食品企业“触网”,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加大对“黑心商家”处罚力度 不能让本分餐饮企业被挤垮
“一些商家出售的大米香气扑鼻,可事实上真正的优质大米是没有这种香气的。有些火锅店的菌汤锅底色香味俱全,可咱们用同样的原材料在家熬制,却怎么也做不出那样香浓的汤底。”下午的旁听群众代表座谈会上,食品安全话题再次引发热议。从事餐饮行业的群众代表邱学兵说,受利益驱使,添加工业香精、地沟油、假牛羊肉、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在部分黑心餐饮企业和商家中仍然存在,用这些方法做出的食物甚至比普通食物更好吃。
“被曝光的违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很快就被关停了,可没过多久就有当地群众反映,被关停的黑作坊又开张生产了。”旁听群众代表滕树云说,由于从事媒体行业,她与同事多次拍摄到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的小加工厂、黑作坊等。然而,还有更多没被曝光、没被揭发的黑心企业在继续生产有毒有害食品。即使是关停的违法企业,也往往是交点罚款、停业一段时间,就又死灰复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处罚得太轻了。”
“踏实本分的商家反而竞争不过投机取巧、造假掺假的违法企业,最后被挤垮了,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对此,邱学兵建议,有关部门首先要从种植养殖源头上加大安全监管,同时在餐饮加工企业车间内安装监控,严格食品生产的过程监督;其次,要建立食品加工企业“红黑榜”,并通过举报有奖制度,鼓励群众举报违法食品加工企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对于违法企业该罚的要重罚,该关的要坚决关停。
落实责任消除盲区 打造完整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一些打着‘进口大米’旗号高价出售的大米,其实是几种米掺着卖,或者干脆用放了三四年的陈米充数。”旁听群众代表孙爱伟认为,如今人们大多注重味觉享受、感官刺激,而忽略了饮食的营养、科学搭配和食品安全。蛋糕店、快餐店等“前店后厂”的新型经营方式大规模出现,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存在交叉地带,监管责任不清,从而导致了监管漏洞和监管脱节的发生。此外,各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执法衔接难、监管和检测资源分散以及硬件设施重复投入等问题,都是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孙爱伟建议,要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首先要提高食安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在各个环节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职能,实现对问题食品“上溯来源、下查去向”的高效的“双向追溯”。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解决好分段监管体制下监管边界模糊的问题,从而有效消除监管盲区。另外,各监管部门资源应当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工商部门三级监管执法网络的队伍优势,与质监、农业部门技术优势的互补,能有效改善以往工商队伍技术力量薄弱、质监和农产品监管队伍触角受限的劣势,整体监管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