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帖艺术:书画之外的另一洼地
在中国历代收藏中,金石碑帖曾是文人赏玩、研究、收藏的重点之一,它与善本古籍、青铜器并列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艺术收藏。然而近些年,碑帖的市场行情却一直很冷清,与书画、瓷器相比较,市场价格相差甚远。碑帖的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藏家对碑帖的理解与认知不够。
金石碑帖的价值及定位史料价值。宋欧阳修《集古录》自序称:“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所谓阙,即史传失载;所谓谬,即史传误载。补史之阙、正史之谬,就是碑帖的史料价值。如:民国年间,洛阳出土《汉司徒袁安碑》,马衡为之跋云:“碑中所叙事迹,与《后汉书》明帝、章帝、和帝等纪及本传合。”又云:“拜司徒之月日,《章帝纪》作癸卯,《碑》作己卯。按元和四年六月己卯为十三日,不值癸卯,即此亦可作不伪之证也。”(《凡将斋金石丛稿》)《后汉书·章帝纪》:章和元年(即元和四年,是年秋七月壬戌诏改元和四年为章和元年)六月“癸卯,司空袁安为司徒”。佳例甚多,不复赘言。
文学价值。叶昌炽《语石》卷六《碑版文体》之一:“金石刻词,昭示无斁。秦汉诸碑,炳焉与雅颂同文。《古文苑》一书大抵皆采自金石文字。即隋唐以下鸿文钜制,亦往往而有。试以任昉、刘勰诸书考其流别,翰藻斐然,莫不具体。”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至于这些在中国历代收藏中,金石碑帖曾是文人赏玩、研究、收藏的重点之一,它与善本古籍、青铜器并列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艺术收藏。然而近些年,碑帖的市场行情却一直很冷清,与书画、瓷器相比较,市场价格相差甚远。碑帖的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藏家对碑帖的理解与认知不够。
墓碑、墓志中的文学家事迹,如《王之涣墓志》(见《曲石精庐藏唐墓志》)所记王之涣生平事迹,可弥补王之焕两《唐书》无传之遗憾。同时《唐诗纪事》称“之涣,并州人,与兄之咸、之贵皆有文,天宝间人。”此类石刻史料,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者宜专意猎取。这里,叶昌炽总结了碑帖拓片对于辑集古代诗词佚作的价值。其实,前代学者大都已注意到这一点,尤其是各地方志的纂修者,都非常注重地方碑刻文献。时过境迁,原碑不存或剥浊严重,后人又从地方志中间接网罗石刻资料,这样的方法在总集编纂中已被普遍采用,这里不再举例。
文字学和书法学价值
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秦公、刘大新在前人基础上辑《广碑别字》,收入碑刻中的别体字字头3450余个,重文别字21300余个。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从《石鼓文》到汉隶,到魏碑,到楷书、行书、草书,可说各体俱全。
经学和宗教史料价值
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东汉刻《熹平石经》以后,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蜀石经》、北宋《二体石经》、南宋《御书石经》、《清石经》等,现唐、清石经完好保存,其余有残石存世。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一向很受重视。佛经刻石也很多,最有名的是北京房山石经,从隋朝到清初,刻石15000余块,佛经1000余部,其中有88部佛经为其它藏经所未收。另外,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刻组编有《房山石经题记汇编》,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我们当下对碑帖的认识和实际价值所在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无法给碑帖一个合理公平的历史定位和市场定位,如此一来,碑帖市场没能像书画市场那么火爆也就不足为怪了。
前贤对碑帖的研究及当时市场价格
前代学者或藏家对碑帖情有独钟者不胜枚举,如宋代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明代杨慎、清初的王昶和丁敬、清中期的黄易等等。远的不说,就在上个世纪,碑帖收藏亦曾名重一时,文人士大夫争先购藏,亦有不少关于碑帖收藏的佳话趣事。如民国著名碑帖鉴藏家朱文钧为了得到宋拓《醴泉铭》,甚至用两幅价值四千块大洋的位列明四家的沈周的《吴江图》、文徵明的《云山图》外加房产才换得。而据资料显示,当时北京买一座四合院也只需七八百块大洋,当时藏家对碑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亦能看出碑帖的珍贵程度。
在上世纪初期,碑帖也有着很高的价格。以笔者查阅到的罗振玉1920年公开出售历代碑帖拓本情况为例,宋拓的《皇甫君碑》标价2000元,明拓《瘗鹤铭》1200元,明拓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90元;而与罗振玉同时出售的书画中,宋代大家郭熙的画卷标价1200元,明唐寅《品茶图》650元,清赵之谦《花卉四屏》200元。由此可见当时碑帖珍本善本的价格不比历代名家书画的价格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现在,郭熙的名画拍卖价格可达到千万元以上,而宋拓《唐皇甫君碑》的价格最高也就百万元左右。
碑帖的市场价格远远低于价值
为何现如今碑帖的价格与上个世纪相差甚远?碑帖收藏既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门槛相对于其他门类较高。但当下艺术品市场里买家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以收藏为目的,另一类以投资为目的,并且后者居多。加上近年来投资碑帖的回报显然不如书画和瓷器高,所以就阻碍了碑帖市场的发展。究其原因,首要的一条是学者藏家对碑帖的研究已经不像前朝文人那么深刻了。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碑帖一般都被视为文物,不宜出国,所以又减少了一部分艺术品投资者的介入。因此相较于书画而言就没有较大的市场,当然价格也上不去。西方人对造型艺术品较欣赏,而对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很难理解透,这也是导致碑帖艺术品无法走向国际市场的另一重要因素。
金石碑帖的未来市场潜力
近几年来,随着藏家文化修养的逐渐提高,碑帖买家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善本碑帖的价格也一直处于上升之中。近期,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所有行业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不少个人或机构都把目光转向了传统艺术领域进行避险,而碑帖作为传统收藏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也越来越引人关注。近几年来,国内以中国嘉德为首的一线拍卖公司都开始重视碑帖拍卖,并都以善本碑帖专场形式推出,其中碑帖作为其拍卖的亮点,颇为引人注目。此外,作为艺术品市场中从未全面升涨过的品种,碑帖也开始显示出其价格上升空间。
出现这种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随着国内一些重要博物馆的碑帖展览增多,碑帖收藏群体在缓慢扩大;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古代书画名品、古代陶瓷精品存世量本来就稀少,还夹杂着赝品越来越多,使藏家们望而却步。而碑帖这种艺术品,造假的成本过高,旧拓碑帖的鉴定相对容易,目前市场上赝品相对较少。而且目前碑帖处在低价位,收藏碑帖可谓正当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碑帖就已经出现在拍卖场上。如1992年纽约佳士得曾推出了多件名家旧藏碑帖,其中宋拓怀素《草书千字文》估价5万至7万美元,以31.9万美元的价格创下当时碑帖拍卖的记录。
国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了艺术品拍卖,作为传统的收藏门类,碑帖在国内刚兴起艺术品拍卖时就亮相拍台。据了解,1994年和1995年,中国嘉德、北京翰海都将碑帖作为重点项目在首场拍卖中推出。当时,这两家公司推出的一批碑帖估价并不比书画低,如宋拓《星凤楼法帖》一套12册,估价70万至80万元;清拓《好大王碑》估价32万至34万元。但结果却大多铩羽而归,不为市场接受。导致如此结果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买家都对碑帖相对陌生。
北京翰海的掌门人秦公先生还在世时,时常会有一些不错的碑帖拍品推出,在1996年至1999年时曾达到一个高峰。1996年北京翰海推出了24件碑帖拍品,成交22件,明拓《秦琅邪台刻石》拍得16.06万元;1999年翰海春拍,东汉明拓《张迁碑》以40万元成交,明拓《乙瑛碑》也拍出21万元。
十余年后,2010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推出宋拓《九成宫醴泉铭》,估价120-200万元,以369.6万元(含佣金)高价成交;同年的翰海秋季拍卖推出一件宋拓《兰亭序》,估价1200-1500万元,最终以1680万元(含佣金)完美成交。北京匡时2013春拍宋拓《化度寺碑》以55-65万元的估价起拍,经过数十轮的激烈争抢,最终以322万元(含佣金)高价成交。虽然看起来碑帖的价格日增月益,但跟传统书画相比较,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近现代绘画大师如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作品价格早已经过亿。相较之下,碑帖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及历史价值远在近代绘画之上,所涉猎的范围也比绘画更为广泛和全面。目前,碑帖的市场价格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含量完全不相匹配,对于准备进军收藏的人来说,碑帖无疑是一只原始股。经过市场的洗礼,碑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艺术市场中的黑马,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流投资对象。而且该领域的专家以及学者认为碑帖将成为收藏市场的下一个火爆项目,有学者称其为“华夏第一藏品”,此言不虚。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碑帖的收藏和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同样存在风险。作为碑帖收藏、投资者,要想在市场上搏击风云,最要紧的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尤其要在传统文化上面下相当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