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汉专攻飞针走线 每年产布百吨几乎零瑕疵

23.06.2016  11:12

  挂纱、接线头、辨认纱支……姜正涛每天的工作是与针线打交道。记者站在姜正涛旁边,看他仰着头,手指拖住轻飘飘的细纱棉线,灵巧地绕圈、打结、穿孔,动作娴熟又灵巧,原本飘在半空中的棉纱线眨眼功夫就上了机器。

  姜正涛是土生土长的山东大汉,却对工作中“穿针引线”的活计驾轻就熟。棉纱断线,他扯出线头,将线缠绕、打结,从上往下依次穿过六个小孔,只用时10秒左右,细软的纱线在他手中像被施了魔法。织布机器运作时90个喂纱器、两三千枚细针同时运转,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布匹出现疵点,这意味着资源浪费和成本高企。姜正涛绕着机器转一圈,从织出的布匹到喂纱器上方的警示灯都要时刻盯着,一点儿都不敢松懈。

  “要是出现长残、飞花、掉扣和破洞,那么那块布料就算疵品,发现的越早浪费越少,所以要时刻盯着。”线断了要接、尾纱用完了要续、织针断了要换、机器故障要修,姜正涛一天的工作就是同时照看五台纺织机器,盯着450个喂纱器,防止出现疵品废品。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年操作机器生产布匹100多吨,疵品数量只有十几公斤。与普通工人一两百公斤的疵品数量比几乎可称作零瑕疵。

  练成绝活肉眼辨纱线

  2014年,他一举拿下全国纺织行业“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比赛中设有穿纱套布、排针、更换错针、找错针、接纱五个项目。

  当记者问到如何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时,33岁的姜正涛腼腆地笑了笑,“就是熟能生巧吧! ”生产厂长于波告诉记者,多年的经验让姜正涛练就了“火眼金睛”,看看成品布匹瑕疵的位置他就能基本判断出机器哪里出了毛病,如果是针断了,他能快速判断两三千枚针中哪个位置的针出了问题。 “我一次能同时更换20枚针呢。 ”姜正涛笑着说,语气里满是自豪。记者采访了解到,换针也是纺织机器操作中的难点,绝大部分工人一次只能更换一枚坏针。除此之外,姜正涛还有很多深藏不露的“绝活”,比如用肉眼辨识,他拿着两根看来并无区别的细纱线告诉记者,一根是32支的棉纱,而另一根是40支的棉纱,而在常人看来,这两根棉纱都只有头发丝般细软,难以看出区别。 “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谁粗谁细,手感也能试出来。

  肯钻研攻破技术难关

  要多织布、织好布,细心和手巧是必备素质,除此之外,姜正涛也在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注意总结生产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与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高弹汗布是目前技术难度最高的织品种类,目前厂里这类产品都交给姜正涛这个小组做,我们最放心。 ”于波告诉记者,高弹类品种要保持三排小轮子的顺畅,且花毛对设备流畅度影响很大,因此必须时刻准备清理花毛。 “对着灯光看反丝,背着灯光看跑丝,用小手灯照着检查氨纶丝是否吃在棉纱上或棉纱吃在氨纶丝上,可以避免反丝的出现。下布后伸出1-2米坯布仔细检查布面有无反丝和其他疵点。 ”对于布匹生产过程中反丝和跑丝的问题,姜正涛这样避免。(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