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匠陈荣新:希望这门民间手艺代代相传

27.08.2015  20:13

陈荣新和他锔补过的茶壶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多少老手艺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绝活儿已近消亡?现如今,很多现代人对一些老手艺已经非常陌生。近日,记者采访到一位传统锔补手艺人——陈荣新,他自幼得到祖父和父亲的真传,是济南迄今唯一一位传承有序的锔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过日子节俭,使用的缸、盆、碗、碟打破了,只要能还对得上碴口,就不舍得丢掉,正因如此,“锔补”这门手艺才传了下来。“那时候锔瓷器是按照‘锔钉’来收费的,一个锔钉2分钱,一天赚上六七毛钱,在当时算是不错的收入了。”陈荣新说。

  陈荣新在15岁时就开始跟爷爷学习这门手艺了,耳濡目染,数十年如一日,才到了今天这般水平。“力道大小、钻孔距离,全靠匠人的经验和手感,重了轻了都不行,要达到美观与实用的双重目的,从锔钉的大小、到锔与锔之间的距离,再到锔补时打眼的深浅,都要分毫不差。”陈荣新说,“这门手艺看着好像不难,其实不简单。”

  陈荣新回忆,刚开始学习时,拿几块废掉的瓷器片儿学着钻眼儿,一不留神“嘣”一声,眼儿没钻成,瓷器片变两瓣了。“‘锔补’就好像是用订书针把瓷器订在一起,锔碗匠用的钻头的确有些讲究,这也就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由来。”陈荣新告诉记者。

  成长路上少不了挨爷爷骂,但是手艺也就在那些碎了一地的瓷器片和师父“砸坏人家的缸你得补多少才能赔得起”的责骂声中练成了,可惜到了7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有人拿破碎的器皿出来修补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门手艺被搁浅了。

  “锔艺不仅是修补,也是点缀。”近几年,新的市场和前景让陈荣新看到了希望,如今,来找陈荣新锔补的人更多的是一些收藏爱好者。“这些人主要是为了‘把玩’,在破损的器皿上锔上金、银、铜、铁各种材质的锔钉,修复后的器皿不仅可以继续使用,更多的是满足收藏爱好者对美感的要求。”他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很难看到这些锔补手艺人的踪影了,老一辈的手艺人也逐渐离我们远去。谈到这些传统手艺,陈荣新说,“希望它们可以代代相传,希望它们能焕发出新的魅力。”(记者 马文文)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