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长城、猎豹汽车被投诉 私家车维权为何难?

16.03.2017  03:38

   中国山东网3月15日讯  (记者 张敏敏) 随着购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私家车方面的投诉也逐年上升。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16年度全国消协共录入受理汽车产品(含零部件)投诉15247件,居所有品类投诉的第二位。其中售后服务问题、合同争议和产品质量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超过投诉总量的七成。

  中国山东网山东民声栏目也收到了大量汽车方面的投诉,涉及的汽车品牌有长安、长城等,记者就其中比较典型的三起案例进行了整理,分析总结了私家车维权难的原因。

  案例一:不办理牌照保险不给合格证

  今年2月份,聊城市的王先生在聊城万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简称“4S店”)购买了一辆长安CS15汽车,当时并没有在店里办理牌照保险。当王先生想办理牌照保险时,却发现没有汽车合格证无法办理,于是他联系4S店索要汽车合格证。让王先生没想到的是,4S店称“不办理牌照保险不给合格证”,车辆因为无法正常办理牌照不能上路。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王先生告诉记者,经过多方维权,最终4S店的客服又给了他一个说法:不是故意不给他汽车合格证,而是想等他去店里办理牌照保险时再给。最终,4S店将汽车合格证快递给王先生,并承担了快递费。

  案例二:4S店查不出车辆质量问题,只催车主保养

  烟台的吕先生购买了一辆长城汽车,当车辆跑到4.5万公里时,他发现机油消耗很快;当车辆跑到5.5万公里时,他发现机油表的指针快要接近零了,于是他到4S店修理。4S店表示,车辆机油消耗快是因为需要保养了,同时给他的车辆做了机油测试。

  在机油测试期间,吕先生一共跑了6000公里,换了2次机油。4S店承诺,如果最后查出是因为车辆质量问题导致烧机油,会把测试期间的两次保养费用退还给他。测试完后,4S店给的结果是“车辆没有质量问题,并不烧机油”。

  吕先生找了一家汽车修理店对车辆进行了检查,工作人员告诉他,长城汽车从C50时就出现了一个通病:气缸盖罩总漏机油。吕先生拿着车辆检查结果找到4S店,4S店才给他进行了免费的修理,解决了相关问题。

  鉴于4S店曾承诺退还测试期间的两次保养费,吕先生要求其履行承诺退还626元。又是多番协商,4S店才把钱退还给他。吕先生说,买车的时候4S店说得天花乱坠,但是真要出问题,他们并不给好好解决,给车主增添了很多麻烦。

  案例三:不影响驾驶不给换车

  2015年底,东营市王先生购买了一辆猎豹Q6越野车,买来不到一个月,车辆的发动车故障灯就开始亮,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因为这一问题,他去4S店维修了十多次,至今仍没有修好。

  “每次报故障的时候,4S店就让我去店里修理,但是从来没修好过,他们也说不出故障的原因是什么。我要求换车,销售经理以‘不影响驾驶’为由拒绝了。”王先生说,经过多方询问,他得知“发动机故障灯亮”是猎豹Q6的通病,没有办法修好。

  “我去4S店来回要走140多公里,花费很多油钱,于是我就放弃修了,修也修不好。”王先生说,他只能凑活着开了,不知道会不会有安全隐患。

  分析:私家车维权为何难?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投诉热点显示,2016年,山东省家用汽车投诉居高不下,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是:有质量问题发生争议,4S店多以“人为造成”为由规避责任,拒不执行新消法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4S店强制搭售保险,强制代理挂牌,加价提车;购车不签订书面合同;合同条款过于简单或提车后将合同收回;4S店配件只换不修,过度保养,小毛病大修等。

  记者了解到,中国在汽车维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起步也比较晚,在2004年才出了召回制度,2013年才正式出台汽车“三包”政策。虽然有了维权的依据,但是消费者在实际维权过程中依然很难。根据多名消费者的维权经历和相关媒体的报道,记者就维权难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总结:信息不对等使得消费者处于弱势,维权成本高、难度大、效率低。

  在维权的过程中,很多车主一般不具备专业的汽车知识,汽车出现问题时,也搞不清楚是自己操作失误还是车辆质量问题,4S店经常消极对待甚至隐瞒消费者,拿出一些技术参数来糊弄,欺负消费者不懂。

  通常情况下,车辆是否有问题,总是4S店进行检测,公平性和权威性有待商榷。如果消费者对4S店的检测结果不满意,需要自己付出高昂的检测费、鉴定费,而鉴定报告等关键内容确认也十分复杂。

  为了讨一个公道,消费者往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很多行政部门承诺帮协调却总不见成效,如此往复,消费者的维权决心慢慢被消耗殆尽,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强势的厂商并不公平的处理结果。

作者:张敏敏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