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笑声

26.10.2016  14:03

                                                              长征路上的笑声
                                                                                                  施永庆
      说到长征,以前我联想到的总是战斗的残酷和征途的艰难,而最近读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才知道在当年亲历长征的革命者记忆里,长征途中也有不少笑声和乐趣。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是一部关于红军长征的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是当年亲历长征的老一辈革命者撰写的回忆文章合集,其中包括一些珍贵的日记,如董必武、彭加仑、张爱萍、谭政、耿飚、陈明、萧克、徐特立和谢觉哉等人,作者大部分是党的高级干部和红军将领。本书按一日、一事、行军时间和路线顺序编排,读完这本书,心里有了一个更完整的红军长征历程和长征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多为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将领,在他们笔下,读者看不到绝望和无助。他们相信自己,信赖队友,热爱集体,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乐观精神,也鼓舞了红军官兵的士气。李富春在《夜行军》一文中,与邓小平、潘汉年和陆定一等人“合股”组成“牛皮公司”,侃大山中产生了“徒步旅行家”;在长板雪山顶,周士第记下陈赓、宋任穷和李一氓等人用漱口杯盛雪,加上糖精做成冰激凌,说比南京路冠生园和安乐园的还要好吃,充满着生活的乐趣。书中更多的是在行军打仗途中随手记下的趣事,黔军的“双枪兵”(另一杆是烟枪)、草地上牛粪做的“牛屎房子”、被当地群众剥了衣服裤子的敌军俘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让人读到这些不禁会心一笑。
      这本书的诞生,和美国记者斯诺有关。1936年7月初,斯诺在上海中共地下组织和宋庆龄的联络、安排下到陕北采访。为了提供资料,为了不忘历史,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人员发起征稿,将之视为向外宣传红军和争取外部援助的极好机会。1937年2月,《红军长征记》诞生,50年后的2005年,人民出版社重新编辑整理,增删部分篇章,出版了这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
      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有8万余人,最终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仅有7000人,二万五千里征程,这中间有多少凋谢与死亡啊!然而,在书中作者朴实无华的叙述中,我看到了红军官兵在困境中始终坚定的信心、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李富春、刘亚楼、童小鹏和杨成武等人的叙述中,战士们练就了走路时“梦游周公”的神奇本领,忍饥耐渴的超强耐力,用手和砖块搓米粒的功夫,他们创造了雨夜18个小时内奔跑240里山路飞夺泸定桥的纪录,挑战人类体能的极限。在乌江、大渡河和腊子口,他们兴高采烈地争抢意味着死亡的攻坚任务。这支队伍像巨轮骄傲地行驶在海中,如曙霞在《通过草地》中诗意的描写:“我们的勇气使得像大海一般的草地,一步步向后退去。”正是依靠这种不朽的信念和满怀希望的乐观精神,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曙光。正如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后来所说:他们的胜利证明了,要取得伟大的成就,信心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欢乐,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心事重重,怨念深深?日本作家古贺史健说:“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和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是的,心态不同,结果不同。读长征中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感受红军战士的笑声与欢乐,就会知道为什么红军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他们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伟大。
      当我合上这部书时,从中获取的是精神的营养和力量,增强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面对人生的信心。
                            《中国税务报》10月21日A4版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