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破题农田水利“重修轻管”

03.02.2015  10:49

  农田水利设施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业用水需求,很大程度上与“重修轻管”有关。近日,有农民向记者反映:“过去种地是农民的‘主业’,只要村干部一招呼,村民出义务工,整修农田沟渠很容易办好。现在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你叫他回来修水利,别说出义务工了,给钱他都不一定回来干。村民既不出工又不出钱,村集体钱又很紧,村里的农田水利设施成了‘大锅饭’,人人都用但没人管。”记者了解到,面对这一问题,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已实现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的阳谷县,正积极破题农田水利“重修轻管”难题。

  参股模式

  打破“大锅饭”僵局

  “这是我们地邻的十户村民和一个‘大股东’凑钱打的股份井,机井平常由‘大股东’专门管理和维护。我们浇完地拿个电费钱就啥也不用管了。”阳谷县金斗营乡台一村村民杨方河高兴地说。

  杨方河口里的“大股东”名叫吴瑞红,他告诉记者,他们的股份比例很简单,地邻的几户村民只需均摊6000多元的机井施工费,剩余的电缆费、安置潜水泵等7000多元的后续费用由他投资,日常维护等也都归他负责。“与之前相比,村民们更加省心,我也能挣个电费,机井还能多用几年,一举多得。”

  “‘重建轻管’一直是水利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阳谷县水务局副局长杨兆贤说,“前些年,我们虽然不断加大对水利建设力度,兴建了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仍未形成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形成了‘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鼓励种粮大户等个人建项目,按照‘自建、自管、自受益’的原则,实现小型水利项目的有效维护和长远利益。”阳谷县县长何宪卓表示。

  “产权移交”

  试出喜人成绩

  “多年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确、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经费短缺是管护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何宪卓说,该县于2010年迎来了转机。当年,阳谷县通过公开竞争被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项目分三年度实施,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开始了对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

  据悉,2010年以来,阳谷县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9万亩,建设提水泵站38座,机井702眼,铺设管道911公里,配套建筑物313座,工程总投资1.29亿元,逐步建立了“协会+分会+水管员”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在工程建设中,群众既参与建设,又参与建后管理,工程建成后,按照分级管理的模式,将所建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明确归农民用水者协会所有,进行了产权移交,协会全面承担工程设施维护、灌溉用水、水费征收等工作任务。由水管员负责收取水费,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乡镇分会提取维修基金对大型设备进行维修管理。

  “村里的一个泵站,村集体所有,不使用的时候就没人管,很容易坏掉。如果一个组织将其接管下来,负责管护,就能很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杨兆贤举例说。

  何宪卓告诉记者,在农业灌溉合作组织组建、运作管理模式的探索中,阳谷县先后成立了18处用水者协会、其中项目区协会4个,用水小组88个,涉及88个村,7万名群众,实现了项目区村级合作组织全覆盖。协会自主管理、自我发展,2013年该县在全省23个申请县(市区)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确定为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连续三年被评为优质工程,省考评验收组评价为‘教科书式的泵站’。

  创新之余

  仍希望得到扶持

  “今年,阳谷县被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之一,开展建管一体化、产权确权和移交等九项改革试点,试点县每年能获得5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杨兆贤高兴地说。

  他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水利工程产权清晰、建管一体上下功夫,引导种粮大户、村集体、合作社或社会资本建项目,实现水利工程自建自管、集体共管或企业专管,确保水利设施长期发挥作用。” 

  作为一名从事水利工作20多年的基层工作者,杨兆贤也道出了他的担忧:“就财政薄弱县来说,主要的困难还是资金的缺乏,仅落实‘两证一书一台账’(即由县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向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所有者颁发《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书》、向农田水利工程使用者颁发《农田水利工程使用权证书》、指导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所有者与工程使用者签署《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协议书》、建立《县农田水利设施及管护工作台账》)水利设施确权工作,就需要一笔不小的前期费用,但发放的500万元补助资金只能定向用于水利设施日常维护,希望上级能够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