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农村行医49年 睡在卫生室只为"随叫随到"

14.10.2014  16:18
  



  见习记者高红红

  他 扎根农村 行医 49年,只为一个信念:让乡邻随时能找到医生,让村民远离病痛。全村几千人的健康是他最大的牵挂,多少个日夜,他行走在出诊路上;出诊路上不慎摔伤,没等康复,他拄着双拐执意回到工作岗位;一万多个夜晚睡在 卫生室 ,只为能及时接听到患者电话;百姓的信任在他看来是最大的肯定和自豪。兰山区柳青街道大里庄村卫生室医生王自义一生行医践行“仁心仁术”。

  父母因病去世他立志从医

  10日,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置于一片居民楼间的大里庄村卫生室,周边崭新的居民楼以及在建的高楼,让这个一年前临时搭建的简易卫生室显得极不起眼。“因为村里正在进行还建,卫生室就临时搬到了这里。”王自义笑着说。虽然有些简陋,但卫生室收拾得井井有条,几位村民正在里面输液。书架上还摆满了厚厚的已经泛黄的医学类的书籍,现在王自义依然会坚持看书学习。

  王自义是村里的第一个赤脚医生,16岁那年,村里要成立卫生室,选拔一人去公社卫生院学习,王自义幸运地被选上。“一直就想学医,被选上去参加培训学习,心里很高兴。”王自义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里庄村和周边的其他9个村只有一个卫生所,“村民生病了都要到离村几里之外的卫生所请医生,那时候卫生所里只有3个人,要请个医生也非常难。”王自义说道,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就医困难,他的父母在50多岁时便因病去世,这让王自义深受打击,也让他从此立志从医,要当一名好医生。

  1971年,大里庄村卫生室成立,王自义自掏腰包为卫生室购买了药架、病床、注射器等必需品,此后四年,王自义一人独自承担起全村1000多口人的健康。如今王自义已经 65岁,从医49年,卫生室的人也换了一波又一波,但他却从未想过离开村卫生室。“中间也有过几次机会能够调到镇卫生院,村里书记挽留我,村民也非常信任我,我舍不得离开。”王自义说,对他来说,虽然干乡医苦,但百姓的信任是他最大的动力和一直坚持的理由。

  义务为单身老人看病,从未收过医药费

  最开始学医时虽说是半农半医,但王自义却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卫生室的发展和村民的健康上来,“地里的农活多亏了老伴儿,从来没让我操心过,我就一心看病。”王自义说。

  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下雨、下雪,王自义必随叫随到。有时一晚能出诊七八次,一夜都没时间休息,有时刚端起饭碗,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清闲过。“白天最多的时候要上门出诊十几次,以前没有自行车全靠走路,跑完这家去那家。”王自义说。

  在村里干乡医,也常会面临药费收不上来、村民不理解等情况,但王自义从未在意过。“这么多年了,多亏了老王。”同事王丽华告诉记者,村里曾有一位单身老人,长期患病,王自义经常上门为其看病。由于老人没有经济来源,王自义从未向他提过药费的事。以前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而王自义每年倒贴的医药费就要二三百块钱,他家的吃用基本上都要靠家里种田所得补贴。“老百姓都不容易,生病不舍得花钱不舍得上医院,我选择回来就是为了给他们治病的,即使没有钱我也得看也得给治。”王自义说。

  “我这一代都是王大夫看着长大的,从小记事起,就是他给我们看病。村里人只要身体不舒服,首先就是来找王大夫给看看。在我们村我们最尊敬的最信任的就是王大夫。”正在输液室陪父亲的张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