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量,自难忘——龙门八旬老人震后独守生死誓言

17.04.2015  13:53

  两年前,四川芦山地震带走了震中龙门乡八旬老人陈得荣的老伴李启琼。“你先走,我跟着来”是震中受伤的他在转院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过去两年,陈得荣独守誓言,陪伴他的是屋外不远处亡妻的坟墓。

  “住了45天院,回来只看到老太婆的坟了。”陈得荣说。老屋二楼在震中倒了,底层也成了“站着的废墟”,后来出于安全考虑被推平。两年过去,废墟仍在。砖瓦块上生出青苔。

  目前,老人独居在老屋原址上搭建的一处简易棚里。两个房间,一间厨房,另一间中间拉了一块布,勉强分作客厅和卧室。没有窗户,只有一盏白炽灯,昏暗中隐约看见卧室里当年的双人床换作一张木板拼成的单人床。

  好在老人身体看上去还不错,说话声音洪亮。之前,成都一家部队 医院 为他做了接骨手术,脚伤没有留下什么后患。82岁的人走路背还比较直,步速也快。

  “毕竟当过兵嘛。”他说,“军队的 医院 还是很照顾我,骨头接得好,没收医疗费,出院还给了我们500块钱当路费。”

  老伴的坟按当年老爷子的交代安置在旧宅背后山坡的自留地上。出院回家后,邻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陈得荣在这里转,拔一把草,整一下土。

  去年老奶奶周年祭,为弥补当年匆匆下葬的遗憾,家人买了水泥修葺了坟冢。如今,坟头上一块青砖还压着不久前清明祭奠时一串已经褪色的红色纸钱。

  “当时条件差,时间又赶,买了棺材就把她埋了,都没有好好弄。”老爷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

  墓地一旁新竹翠绿,另一旁种的萝卜秧开出的浅粉色小花在风中轻轻摆动。站在坟前,能清楚看见20米开外的老宅和现在临时棚屋。

  过了春分,坟前不断冒出新笋,这很让老爷子烦恼。他反复叮嘱儿子把笋子拔了。“我们农村的说法,屋要暗,坟要明。笋子长成竹子,就挡到坟了。”他说。

  对啊,她就看不到家了。

  人走了,总要留个念想。两位老人原本没什么老照片。震后寻回的只有老奶奶的一张证件照。那也是她最后的遗像。

  “地震前一年,女老子(当地对外人说话时称呼母亲的方言)身体不好,有次进城去 医院 ,她自己说要照张相片。我们都晓得那是她在给自己准备后事。”大儿子陈树林说。

  这张镶了框的遗照如今被老爷子“关”在箱子里,幺孙女陈建敏说很少见爷爷拿出来看。

  “这两年时间过得快,是政府帮了我们很多,日子苦就会觉得过得慢。”陈得荣说军人爽快,有什么说什么。“我也不会经常想她,倒是梦到过几回。”

  当地方言“望人”意为思念某人。“死了的是亡人。没死的只能望人。望着望着,人都走远了,还看照片干啥子嘛。反正我有天也要死。”陈得荣说说。

  去年,当地政府给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照相,陈得荣也去照了一张半身照。他穿着海军蓝的中山装,头戴同色的帽子。目光炯炯,神情严肃,背景是PS上的绵绵青山,很有家乡的模样。

  这张照片如今被端端地挂在客厅入户正对的墙上。下边就是“关着”老奶奶遗照的箱子。

  在那间昏暗的屋里。老人讲了一个故事。

  1951年,一个17岁的少年娶了比他小半岁的表妹。姑娘年轻时“好看,皮肤白又聪明”,“比现在幺女(最小的孙女)还漂亮”。但新婚三天不到两人就吵了一架,气急败坏的他把烧水用的茶壶扔向妻子,砸到她的肩头。之后跑出门,直接跟同乡去参了军。

  此后,妻子在乡人的帮助下,翻山越岭在几百里外的康定找到他,他已要随队去抗美援朝。

  1955年,历经战火的少年已成为青年,他退伍还乡与妻子团聚。一家两口人变成六口人的时光中,青年努力养家,先种地,后来出门跨县贩卖竹子做成“晒件(晾晒粮食的物品)”挣钱。他让家里成为村里第一户盖了水泥楼的人家;而妻子在家看小人(方言孩子)、种地、照顾长辈,打理大事小事。

  妻子“没财心”,“少私心”。年轻时是村里的妇联主任,组织村民上缴黄金归国库时,收了七根金条,全部交政府。

  妻子能干热心,政府交给她的事放心,“还是立下很多功劳”;村里人也爱找她办事,经常“管闲事”。

  妻子会持家。丈夫外面挣回来的她“拢得住,不乱花”。

  妻子包容。丈夫嗓门大,她谦让;丈夫发脾气,她一旁沉默不语,“根本吵不起来”。

  “结婚60多年,就吵过那一次。”陈得荣说。妻子后来得了风湿,腿脚不便,他照顾了30多年。平凡夫妻,日子是一顿顿饭过出来的。

  “地震那天早晨,我先给她煮了早饭。她吃了12个抄手。我没吃。后来她送到 医院 ,到她走之前,她只喝过一口水。”陈得荣记得清清楚楚。他怎么会忘?

  原标题【 不思量,自难忘——龙门八旬老人震后独守生死誓言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