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急救,时间就是生命
雨夜紧急出诊 齐鲁医院的院前急救科是该院急诊科下属的一个科室,主要任务是承担病人入院前和转院时的运送和急救工作。随后,张建波与抢救室值班医生完成交接,看到转院来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张建波和两位护士轻轻舒了一口气。
120急救车上,医护人员正对病人进行急救(资料图)。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供
在突发事件现场,经常可以看到“120”急救车的身影。9月16日,记者走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前急救科,实地体验了急救人员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雨夜
紧急出诊
齐鲁医院的院前急救科是该院急诊科下属的一个科室,主要任务是承担病人入院前和转院时的运送和急救工作。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该科室的大门上悬挂着“24小时值班,有事请敲门”的字样。
16日,济南阴雨绵绵,气温也较平常低了不少。“叮叮……叮叮……”晚上8点48分,调度员张国强发出了出车指令:“附近医院的一名疑似心肌梗塞患者,需要紧急转入我院。”“快,抓紧!”院前急救科护士长石蕾一声令下。没等记者回过神,司机杨德宝一个大步,跨过门口台阶,朝着急救车跑去。几乎在同一时间,夜班护士胡晓彤、门子山和值班医生张建波也出发了,顾不上拿伞,上车,关门,动作迅速。
警灯闪烁,警笛鸣响,急救车穿过医院的专用出口,很快融入到潮湿的夜色中。而这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分钟。
“病房还是急诊?”“病房是几号楼?”途中,杨德宝一次次确认目的地的情况。120急救车以最快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的一家民营医院驶去。
担架车无法用
护士司机上阵抬
不到五分钟,急救车在这家民营医院病房大楼下停稳。门子山第一个跳下车,与张建波、胡晓彤一起带好设备准备上楼。谁料,这家医院的电梯狭窄,放不下急救专用的自动上车担架(俗称急救担架车)。张建波马上决定,只带急救设备及铲式担架上楼。他对护士说:“病人得用抬的工具,叫上德宝一起上楼。”
杨德宝听见喊声,跑过来。张建波拿着相关手续单跑在前头,门子山和杨德宝抬着铲式担架,胡晓彤背着内科包、抱着氧气袋和一次性吸氧管紧跟其后。在这家医院医生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电梯直达5楼,又一路小跑进入病房。
病人是一名女性。张建波第一个凑到病床前,仔细登记确认她的基本信息,询问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及药物使用等情况。然后,通过现场查看心电图,对病情进行了初步评估,并与病人家属签订了急救确认单。明确转院后,他开始组织现场人员转运病人。
“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心电图提示心肌梗塞,昨天刚做了腰椎手术,大家注意点,尽量让她保持不动。”张建波嘱咐道。随后,大家拽着病人身下的被子,拽出被边。胡晓彤麻利地转移完病人的吸氧设备,门子山左手高举着输液瓶,右手抓起病人头部的被子边,张建波两只手抓住一侧被边,杨德宝踮了踮脚,双手提起病人脚部的被边,另一侧的被边也由其家属及所在医院医生分头抓好。“1,2,3——起!”张建波喊着号子,几个人稳稳地将病人移到了早已摆放好的铲式担架上。
电梯下行,抵达一楼,病人被顺利转移到急救担架车上。室外,雨还在下,胡晓彤拿出车上仅有的一把伞,撑开,举在病人的头部上方。
抢救室缺床
担架车当替补
警灯再次闪烁,警笛同时鸣响。晚上9点15分,急救车稳稳地停靠在齐鲁医院的急诊科门外。
抢救室值班医生闻声跑了出来,告知目前抢救室已经没有床位。“病人情况紧急,先用我们的担架车!”张建波喊了一声。于是,在他的带领下,门子山和胡晓彤再次护送病人直接进入抢救室外的走廊区,杨德宝则帮病人家属卸下车上的物品。
随后,张建波与抢救室值班医生完成交接,看到转院来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张建波和两位护士轻轻舒了一口气。临走时,张建波再三嘱咐其家属,这是一张急救担架车,脚部两侧各有一个红色手柄,靠外侧的手柄一定要小心,不能有任何挤压或者触碰,以免导致车身迅速下降引起病人的不适。
这时,室外的雨越下越大。张建波他们回到工作岗位,等待着下一次任务。
◎记者手记
在院前急救科里,大家伙儿有一句口头语:“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了了12个字,真实反映了时间对心肌梗塞病人的重要性,哪怕只是疑似病人。此次出车急救,身体瘦弱的护士胡晓彤上车下车都随身背着内科包,有20多斤,她说,不管能不能用上,每次都必须带在身上。
“这次出车急救算是轻松的。有时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我们得一边背着内科包,一边再背上外科包,手里还要拿着其他的急救物品,总共四五十斤,恨不得一只手当两只手用。”胡晓彤说。
而急救返回途中,门子山抬担架的右手微微颤抖。“累吗?”事后,记者忍不住问。“习惯了,不累。上一轮值夜班遇到一个心梗严重的病号,要先进行几百次的按压,再举瓶子,还要抬人,手抖得比这次厉害多。”门子山笑着说。
由于人员有限,每次急救出车,队伍一般由一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一名司机组成。司机杨德宝,在急救过程中,既要握好方向盘,又要充当担架工。对这种方式的出车经历,他习以为常了,“每次情况不一样,但是搬搬抬抬总是免不了的。时间紧急,救人要紧!”杨德宝说。
细数急诊科里的那些无奈
急诊科,这个24小时运转的医院科室里,所有的医生和护士,每天从换上隔离衣的那一刻,便开始了与时间赛跑,争夺生命的过程。
谨慎处理医患关系
齐鲁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名叫赵伟,今年46岁。作为该科室的“大管家”,她在这里一干就是27年。
赵伟说,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比现在好干。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大家通过上网搜索,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医疗知识,但是,他们掌握的内容可能与真正的医学原则存在部分不统一。而病人家属走进医院,便会利用自己得到的信息对比我们的实际工作,这其中就可能产生一些偏差,从而误认为我们的工作方式是不正确的。
赵伟告诉记者,原来一般的头疼感冒开点口服药就能解决问题,只是效果可能会相对慢一些。但现在有些病人要求用最快的时间解除他的痛苦。而在某些情况下,病人提出的相对快速的治疗方式,并不一定能符合其自身的免疫调节及机体适应过程。
精心护理“周转站”病人
留观室,是齐鲁医院急诊科下属的一个科室,位于急诊科的三楼。按照相关规定,留观室的病人在此最长的停留时间是72小时。记者翻看病人登记的床位卡,除了当天进入的,超过72小时的病人也有不少。留观室护士长韩萍告诉记者,病人不管住多长时间,我们都要尽心尽责照顾好。
护士过节更忙碌
目前,留观室设有3个观察室,共41个床位。而唯一一条长约50米的走廊里,也标记着“走1”、“走2”等字样的共12个床位。“这样也不够用,人多的时候,护士站里都要加床,自己用小纸条标记床位卡,贴在墙上,最多能加到‘走17’。”韩萍说。据统计,留观室每天进进出出的病人有200—300人。而不同时段值班的护士只有4—6人。
赵伟介绍,留观室是整个急诊科病人流动性最大的一个科室,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留观室的护士们都没有周末,也不愿意过节假日,因为这些时候她们会更忙碌。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假日,韩萍打趣地说道:“别人过节,我们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