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重震 一场大考 —西藏抗震救灾经验与启示之一
西藏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成果,干部群众深刻反思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遭受的最大灾难中,面临十分艰难的抢险救援环境,西藏以较少伤亡,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创造的抗震救灾西藏奇迹。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以后又发生三次7级以上强余震,波及西藏19个县,30余万人受灾,4.1万户房屋受损。强震影响西藏日喀则市的吉隆镇、聂拉木县向南水平移动了60厘米左右。
应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西藏党政军警民迅速行动,驰援山高谷深、地质结构复杂的喜马拉雅山区,与灾区基层组织一道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争分夺秒救人、科学有效救灾,最大限度降低次生灾害的威胁。
敢于担当,快速反应,果断决策,最大限度减少地震损失
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等第一时间作出部署,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Ⅱ级响应,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全面启动“未雨绸缪”建立起来的应急预案、机制,要求立即全力抢救人员,坚决果断、疏散灾区人民群众,坚决防止余震和次生灾害。
政令迅速成为干部的行动。有关部门和灾区市县党委、政府及时落实,全力组织抢险救援,采取拉网式排查,连夜动员转移重灾区身处险境的2.9万群众。在樟木 镇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山体移动、整体滑坡迹象明显的情况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全力抢修“生命通道”,连夜组织动员全员转移,29日10个小时内 安全转移近6000名被困人员,避免了人口最密集区域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
中央领导同志对西藏抗震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西藏自治区党委立即传达学习,贯彻落实,极大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自治区主要领导深入灾区一线,实地查看灾 情、安抚灾区群众、靠前指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与灾区一线县委书记、边防官兵、乡镇干部保持电话直通。第一时间利用成都军区陆航部队首批3架直升机,将 279名被困在尼泊尔境内的三峡集团援尼项目员工和174名吉隆口岸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到吉隆县吉隆镇安置点。
特别是充分借鉴在以往地震中积累的及时撤离群众的成功经验,第一时间组织撤离避险。边境地区群众居住分散,灾区安全排查从镇到村、由户到放牧在外的每一个 人,短短数日,西藏安全转移群众6.4万。在一百多次余震,尤其是三次分别7.0、7.1和7.5级以上的强余震中,樟木、吉隆等震感强烈。由于此前地质 结构松动,灾区山体大面积塌方,民房严重倒塌。但地震灾区仅1人在路上遇难、4人受伤。
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以各自不同优势形成抗震救灾合力
此次地震重灾区为中尼边境地区,通往灾区要通过终年积雪、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地震给边境地区原本落后的基础设施,雪上加霜,造成严重损坏,重灾区道路、通讯、电力大面积中断,增加了救援难度。
发生强烈地震后,西藏第一时间协调一切必要资源,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武警和边防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与社会力量等无缝衔接,以成熟救援流程、高效的协同,紧急投入救援,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
在定日方向,当地交通部门组成“抢险保通突击队”,连续奋战,27日抢通通往受灾最严重的绒辖乡的道路。在樟木方向,武警交通部队全力奋战,机器24小时不歇,28日疏通了聂拉木县至樟木镇的生命救援通道。
在吉隆方向,县城至吉隆镇的公路连夜抢通后,27日在吉隆镇至吉隆口岸滑坡28处塌方体上,修建了临时人行通道,此后武警交通二总队100余名官兵经过连续8个昼夜的奋战,5月8日抢通道路。
地震中,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吉隆县、定日县等地通信受损严重。4月25日下午,移动通信保障人员徒步抵达聂拉木县曲乡退服基站抢修点,4月26日抢通震后 第一个移动基站;中国电信西藏公司震后20分钟,派出专用应急通信车及抢修车26辆,69名技术人员前往灾区。5月1日,灾区抢通所有通信基站。
西藏电力、中国石油等企业也派出多支救援分队确保电力、能源供应。
地震发生一个月,西藏投入救援力量近84.3万人次,车辆机械21068台次,打通了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保障了专业救援队伍以最快速度进入灾区,确保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科学救灾,妥善安置,最大限度满足灾区群众的期愿
针对灾区高寒缺氧、地质和气象环境复杂,连降雨雪、余震不断,滑坡、泥石流、塌方时有发生等险情,西藏组织国土、地震、气象等部门加强监测,做好预警。
在这场灾难中,西藏首次大规模使用国产直升机救援偏远群众,构筑立体生命通道;首次运用四旋翼无人机、卫星资源等动态观测灾情,开展应急遥感调查,及时获取信息,做好科学支撑抗震救灾工作。
在重灾区设立3019处安置点,近6.4万余名转移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实现“有住处、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伤病能医”的目标后,西藏还以开展民意调查、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灾区群众所思所想所盼。
地震重灾区樟木转移安置群众从海拔2000多米到4200米,群众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老人儿童尤为明显,为此,西藏及时将这些群众再次转移到海拔相对较低、生活更加方便的后藏首城日喀则市区。
震后,中尼边境樟木、吉隆口岸对面的尼泊尔边区灾情严重,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疫情,西藏组织13支医疗队深入灾区,设立医疗救助点19个,累计巡诊诊治伤病群众近2万人次,发放价值189万元的各类药品。
科学救灾,不仅有力提高了救灾工作效率,而且以国家实力和决心,有力提振灾区干部群众的士气。
基层组织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地震来临,一个个身处险境的县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双联户代表、驻村驻寺干部和公安民警、舍生忘死,挺身而出,就地疏散群众,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在吉隆,冒着余震,“玩命县长”普布多吉六走悬崖解救群众;在定日,“汉族县长”王珅,在纷落的滚石中,率队徒步20多公里深入绒辖乡,解救转移群众;在聂拉木,藏汉结合家庭出身的县委书记王平,勇闯“孤岛”,坐镇樟木,披星戴月,日夜奔忙。
面对强余震中急待救援的被困群众,聂拉木县17人公安突击队,在3个多小时内,冒死翻越12个大塌方点、2处雪峰,了解掌握与外界完全中断的樟木口岸情况,他们首进“孤岛”,樟木全员转移后,再守“空城”。
在吉隆县吉隆镇热玛村,地震袭来,山崩地摇,乡亲们在田间扔下锄头惊叫哭喊。村委会主任次旦明久带领村民往村里几处倒塌的房屋跑去,从房子里先后背出77 岁的达娃等4位老人。他一边安抚群众,一边继续向住户喊话,全村300多人挨家挨户一一核实情况,当他远远看到仍在惊恐中的爱妻和孩子,忍不住掉下眼泪, 愧疚地对妻子次旺说:“对不起,我是党员。”
46岁的白确,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驻寺干部。在地震中,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已撤离到安全地带的白确,毫不犹豫地帮助两位尼姑脱险。在楼房倒塌瞬间,她把尼姑达娃推离险境,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以对人民群众至真至纯的爱,阐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一场大灾,一次大考!在危急关头,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不惧艰险的坚守,一心服务人民群众的担当,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天,给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西藏地震灾区、日喀则市长张洪波说,事实证明,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已使西藏具备较强的危机处理与管理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的鲜明体现。
(新华社记者 张晓华 罗布次仁 边巴次仁 拉巴次仁)(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 一次重震 一场大考 —西藏抗震救灾经验与启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