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线下学会自我保护 线上才能“百毒不侵”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5.94亿。根据调查,在中国网民中,网民中10-39岁年龄段占比为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为31.4%,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6%。
通过数据,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约占一半国民人数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成为了主力,也反映出广大青少年生活网络化的趋势和特点,这对于我们日后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网络化的渠道方式将青少年集中到了同一个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大体也能够对当下的青少年心理有个精准的基本了解,说白了就是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调研样本,为我们更好了解青少年心理,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及学习教育工作,奠定了空间基础和样本支撑。
诚然,网络的确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也构成了新时代下社会群体关系的模型,可谓是现今人类不得不依赖且不得不用好的一种资源。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且不得不思考的是,当网络沦为有害信息的“高速公路”时,我们应该如何阻止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残酷、迷信等继续泛滥?看着网络生态“恶化”的情势,许多青少年都对网络生出了一种忌惮,一种怕被负面信息埋没的不自信感便油然而生。孩子怕被有害信息侵蚀,家长更怕,但学习生活偏偏又离不开互联网,这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此,笔者提出另一种防范思路。对于网络空间的杂草必须要修剪、整治。用“修剪”二字,是因为想要根除,不仅技术上达不到,治理成本更是高昂。通过社会共识,通过集中整治可以有效抑制情况继续恶化,起到净化作用,但说到底还是治标的办法。治本,在于加强青少年的自身抵抗能力。社会从来都不是纯净的,青少年要成长,要进入社会,呵护之余也必须教给他们直面邪恶的勇气与不被诱惑的定力。
对待暴力、恐怖等信息,我们告知孩子什么是正义,教导他们正确的是非观,拒绝暴力是拒绝不义的暴力,而面对敌人的侵略,面对国家生死存亡,拿起武器,使用暴力保家卫国,则是一个公民天然的职责和义务。要将单纯的暴力行为转化为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上。就像用灾难写满的近代史让我们铭记下的“珍惜和平、缅怀英烈、发奋自强、爱国爱家”这些道德品质,无疑就是在苦难中升华的正面能量。
对待色情信息,要重视青少年性启蒙教育,适当引导,自然谈论,不能谈“性”色变,将性当做禁忌,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对性有整体而正确的认识,防止因“探索的天性”而被网络上一些语言所诱惑。
此外,防止迷信,要看从小拥有信仰,在生活中领会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补充科学知识,扫除知识盲点。要教导青少年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标杆,所谓此消彼长,我们的自信应该要比迷信更具有力量。这个风向标应该引起一种潮流,并使之成为社会思想运动的主心骨,网络恰恰就具有掀起这股浪潮的巨大能量,我们自然不能浪费这样的平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网络环境下的我们的青少年朋友,远离毒雾思想,真正的感受到理想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