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品小戏成丰盛“文化农家宴”

30.01.2016  11:03

  2015年11月底至12月初,青岛市黄岛区举办2015年小戏小品优秀剧目演出周。作为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小品进社区”的成果展示,52部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小戏小品集中展演,为观众带来了阵阵欢声笑语。

  作为2013年山东省唯一被文化部列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立项项目,“小品进社区”项目自2013年8月启动。扶持群众组建演艺队伍,支持基层文艺人才自编自演,并且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将小品小戏送到基层,改“送文化”为“种文化”。截至目前,培训小戏、小品创编等文艺骨干6000多人次,扶持演出队伍达200多支。累计演出4000余场,惠及群众百万人次。

  “身边人演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小品进社区的一大目标,这些贴近生活的小戏、小品,在演出过程中更容易打动人心。虽然是质朴‘农家饭’,但也是丰盛的‘文化农家宴’。”青岛市黄岛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郑桂欣评价说。

   普通百姓成了文化能手

  在黄岛区,20多位退休老人带着5位年轻人组成了春光艺术团。当记者采访作为团长的逄增密时,他正忙着为2016年“小品进社区”演出编写剧本。说起2015年的小品进社区活动,他告诉记者,2015年他们春光艺术团把自编自演的小戏、小品送到社区、农村,“虽然演员大部分是老头老太太,但是我们坚持演出了100场。”逄增密说。记者还了解到,在2015年“小品进社区”活动评奖中,春光艺术团所创作的茂腔小戏《心愿》获评优秀表演奖。同时,作为团内“一支笔”的逄增密所创作的《心愿》,获评优秀剧本奖。

  “《心愿》讲的是老年人的婚姻问题,虽然原型没有那么浪漫,但是讲出了身边朴实的故事,让老百姓感觉很真实。”逄增密说。据他介绍,热爱文艺的他退休后借着黄岛区“小品进社区”活动的机会组建了春光艺术团。平时,与同样热爱文艺表演的团友们讨论讨论剧本,演几出小戏成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不光我们自娱自乐,区文广新局还定期举办编剧、表演培训班,由专业老师给我们讲课。等我们写好剧本要排戏的时候,他们就来到现场进行指导。”逄增密说,“以前,在村里看上一场由区里或者市里的剧团下来演的戏很难得,就算是有也是我们在台下看热闹。现在,让我们自己上台去演,不光能过过戏瘾,还为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送去热闹,发挥余热,干得很带劲。”

  “‘小品进社区’以转换参演形式为切入点,以‘人人是演员、户户有编剧’为目标。改变了过去从上而下,群众被动接受文化服务的送文化模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群众直接参与到活动中作为活动的主角进行‘表演体验’。”郑桂欣说,“队伍由群众组建,作品由群众创编,演出由群众担当。突出了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老百姓真正成为了文化舞台的主角。”

   政府以购买服务引导文化惠民

  “过去,想要办好文化惠民,区里的文艺院团天天演也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现在,只要一下通知组织调动,200多支演出队伍很快就能把区里的街道、村镇跑个遍。过去,政府是厨师,做好文化宴要亲历亲为;现在,政府是经理,随时调配就能把文化宴办好。”郑桂欣以“厨师”和“经理”的比喻向记者介绍“小品进社区”所带来的变化。

  据介绍,在“小品进社区”活动中,黄岛区政府通过政府采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将社会文化力量吸纳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每年投资250万元用于向民间业余剧团购买小品进社区的演出服务。“以春光艺术团为例,2015年黄岛区政府向其购买了100场演出服务,每场价格2000元。”郑桂欣说。

  在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之外,为保障“小品进社区”的顺利推进,黄岛区为此构建起完整的保障扶持体系。黄岛区民间艺术表演协会副主席崔培华向记者介绍,“宏观策划、创演培训、演出协调、经费等保障服务实现了从策划到演出,从剧本到乐队的一条龙服务。”

  “在每年的四五月份,由专业文艺骨干组成的培训队伍会陆续设立剧本、演出、化妆等培训班,辅导全区的民间文艺院团。等某院团要进行排戏时,就会派辅导老师到现场进行辅导。对人物立意的把握,舞台的调度,化妆等各方面进行辅导。”崔培华说,“除了培训的保障之外,2014年,黄岛区专门投资100万元为基层演出队伍配备服装、道具、乐器等演出设备,激发了民间文艺院团参与的热情。”

   小品小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两个不孝敬老人的儿子,把老人放置在老旧的房子里不管不问。当听说老人的旧房子拆迁可以换到新房子的时候,他们又争抢着把老人接到家中,为的就是分到老人的拆迁补偿。小戏《如此赡养》的故事脱胎于黄岛区拆迁过程中的实事。但另一部小戏《称爹》说的则是两个儿子轮流赡养老人,在离开一个儿子家到另一个儿子家前要先用秤称一下父亲的体重,不能让父亲的体重在自己家时有减少。两部小戏,源自于黄岛区真实的故事,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崔培华介绍说,“在演出过程中,两部小戏的群众反映十分热烈。有的老人在现场掉下了眼泪,有的不孝子女在看演出过程中也默默地低下了头。”

  “这种社会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小品进社区’所始料未及的。”郑桂欣说,“小戏、小品生动鲜活,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小品进社区”项目开展近两年来,涌现出300多部优秀作品。小品《将心比心》、《新房之夜》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茂腔小戏《支书张玉刚》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编剧金奖、导演金奖、表演金奖、音乐设计金奖、舞台美术金奖、最佳制作人、优秀组织单位等十三项奖项和泰山文艺奖、山东省五个一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两个省内重量级奖项。

  “线索来源于生活,编排出自群众之手。演出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小品、小戏往往最吸引人,也担负起了弘扬社会主义优秀美德的责任。达到了身边人演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目的,为社会管理的实施营造了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小品的杂粮饭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助推器。”郑桂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