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局实施“十个一”工程提升服务品质

09.08.2016  16:08

      2012年青岛市局新党组成立以来,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深刻认识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是统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全局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砥砺前行,探索实施了“十个一”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2015年人民论坛测评中心进行的GDP健康度指数测算评比中,全市GDP健康度和经济增长稳定度均获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市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上给予了“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的评价。

      一是制定一条主线。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以及在全市组织开展“调结构、稳增长、抓落实现场推进活动”要求,围绕抓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每年制定一条主线。近年来,先后在全市统计系统开展了“下基层搞调研、到现场摸实情、重服务抓质量”,“走百镇进千企”、“走进百家企业、走入百个项目现场、走访百所统计站点”等基层调研活动,全面提高了数据质量,提升了统计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       二是确立一个主题。根据国家局、省局的重点部署,按照《统计法》要求,每年在依法治统方面确立一个主题,先后开展了“统计执法年”、“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年”、“法治统计建设年”和“统计法治年”等主题活动,从普法教育、制度建设、执法机制、执法力度、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提升了统计法治水平。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数据质量和坚决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指示精神,按照上级要求,拟发了《关于全面清理纠正违反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对有关考核事项进行清理,今年又在办公厅的带领下,对全面清理纠正违反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进行了专项督查。开展了统计普法进企业、进社区、进党校等“六进”活动;启动了第三轮统计巡查;开展了统计信用体系建设;同时,每年都开展综合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行为,有力地保障了数据质量。       三是实施一项规划。2012年底,针对统计基层基础薄弱、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实施了《2013-2015年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三年规划》,按照“抓点带面、上下联动,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争取国家、省两级资金及区市投入基层基础建设共1000余万元,全市131个镇街由2012年只有20%独立实体统计站,到2015年底已全部建立了实体型统计站,统计站编制又增加48人,各区市统计局另又增加编制14人,保证了基层统计有机构、有人员、有编制,镇街统计站建设得到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体系更加完备,促进了源头数据质量的提高,得到了国家局和省局的充分肯定。       四是坚持一项制度。近年来先后制定了《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办法》等制度,构建了以专业统计为基础、GDP核算为核心的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按专业、行业探索建立了与市有关部门信息共享互动机制。先后与发改委、经信委、人民银行、国地税等相关部门及海尔、海信等大企业集团分别建立了“部门会商会”、“经济分析联席会”、“企业运行座谈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定期协商制度,形成了“月度碰头、季度调度、半年小结”的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全面打造了分工明晰、责任到位的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机制。       五是搭建一个平台。积极顺应“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大势,大胆创新探索,全面构建“互联网++”统计服务新体系,先后构建了“数据青岛”“亿元项目监测平台”“招商引资工作平台”“掌上市情”四大平台,在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获得了很多的荣誉。“数据青岛”平台荣获2013年度全市政府系统创新工作优秀奖、 2013年全省首届统计工作创新奖第一名。“亿元项目监测平台”被评为2012年度全市政府系统改革创新工作提名案例、2012年度“全市机关特色创新奖”、2013年度山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信息化成果类一等奖。“掌上市情”平台2014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为中国特色政府网站“在线服务创新奖”,被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评为“移动互联网+最具潜力品牌(政务类)”。       六是提升一项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运行要畅、投资要顺、转型要快、调节要灵”的要求,围绕青岛市“三创”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的推进,加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监测力度,先后建立了“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十个千万平米”工程建设、十大现代农业重点工程、高端制造业、“调稳抓”“三新”“三创”“四众”等30余个统计监测体系。同时,不仅做好“数库”,更做好“智库”。充分发挥“统计专报”“调研报告”“手机短信”等风向标作用,注重加强对进度数据的趋势性分析、预警性监测,以及对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的深度分析,每年均有40余篇分析材料得到市领导的批示。特别是针对信息“短平快”的特点,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将全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项目规划、土地环保审批、投资项目开工和进展等各类动态信息在第一时间上报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受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七是强化一项考核。在国家统计局内部行风考核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制定了《青岛统计行风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区市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质量、基层基础建设、重点工作落实、廉政建设等内容列入行风考核,确保领导有力、教育深入、工作优良、队伍过硬、形象良好,促进系统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进位争先。通过行风建设和考核,进一步促进了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被国家统计局誉为行风考核“青岛模式”,在系统内推广。       八是搞好一个“开放日”。认真践行“阳光统计、阳光为人、阳光管理”的理念,加大统计宣传力度,每年都把“统计开放日”活动作为宣传统计、释疑解惑、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并且创新性地把每年一次的统计开放日设置为一年四次的季度开放日,每次结合社会热点精选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不仅创新活动内容,还创新了活动方式,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邀请社会监督员、市民代表、民主党派人士、市直单位机关干部代表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走进项目工地、走进农贸市场、走进社区普查一线、走进企业数据采集一线,让公众真实了解统计、理解统计、支持统计。同时,定期举办媒体见面会、新闻发布会、统计科普进基层等活动。近几年,先后开展了四大工程、人口普查、第三次经济普查、劳动工资、三农普等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又提升了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九是组织一项培训。立足于培养一批与现代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统计队伍,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加大培训力度,实现了培训的五大转变:由系统内小培训延展到系统内大培训的转变;由仅对局机关工作人员延展到对全市基层统计站、企业统计人员全员培训的转变;由只在本地、市委党校延展到国家局、全国名校培训的转变;由自行组织延展到参加国家局、省局以及统计学会系统组织培训的转变;由对一般人员的培训延展到对青年特殊群体培训的转变。近几年来,共培养各类人员40000人次,223197学时。其中,对基层培训30800人次,对机关培训9020人次,青年培训3000人次。通过这些培训内容与形式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全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十是扩容一个中心。充分利用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系统,贴近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贴近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部门行风建设、贴近区市科学发展,积极开展民意调查。近年来,共进行了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居民幸福感、集中供热、城乡环卫一体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等150余项群众满意度专题调查,对120万名居民进行了电话访问,30余篇舆情报告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桥梁纽带作用发挥明显。今年市政府又投资500余万元,对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了扩容,由原来的40席位扩展到120席位,访问员的资源库从200名扩大到1000名,实现了电话调查、监控调度、视频会商、教育培训等“四位一体”的功能,真正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新桥梁、舆情调研与工作评价的新平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渠道”。打造了青岛统计又一张新的品牌。目前社情民意调查系统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建设水平在全国统计民意调查系统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