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贸的“上合朋友圈”

09.06.2018  10:02

   【上合时间】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朱楠

  “我们印度人的饮食离不开辣椒,过去为去除辣椒蒂我雇了50个人,而用这种机器雇5个人就够了。”在山东青岛胶州市胶莱镇工业园里,来自印度的客商里奇·科菲一边验收着新机器一边对记者解释道。

  里奇·科菲购买的辣椒去蒂机,是李志敏研制出来的专利产品。李志敏是胶州当地有名的“农民发明家”,他的产品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非常受欢迎。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开始“走出去”和“引进来”,与上合组织国家展开了越来越多的经贸合作。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一带一路”建设赋予这句古诗新的时代内涵。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核心的“上海精神”,青岛着力打造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共同建设守望相助、繁荣进步的人类新家园。

   平等相待,共建美好新家园

  “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青岛经贸的“上合朋友圈”,而交友之道就是平等相待。

  成功进入沙特、印度、巴基斯坦等18个国家和地区,总合同额超过240亿美元。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山东电建三公司凭着“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场”的经营理念,成为国际电站工程总承包市场的一匹“黑马”。其在印度的蒙德拉电站项目成功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首次带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机组设备走出国门,并荣获2012年度印度基础设施领域的最高奖。

  在项目管理上,山东电建三公司坚持本土化原则,尽量招聘本土员工;公司的分包商也大都选用当地队伍,培养和扶持当地的合作伙伴。仅在印度,公司各项目就为当地提供了40000多个就业岗位。

  大学生默罕默德·阿提克刚入职山东电建三公司巴基斯坦卡西姆项目部时,被安排为现场巡视员。这个能讲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巴基斯坦小伙子热情开朗,工地上中巴员工总爱拉他当翻译。开始他还很兴奋,可慢慢地,默罕默德有了思想波动,他找到师傅孙立江发牢骚:“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现在的工作不适合我。”锅炉钢架技术员孙立江耐心说服默罕默德,让他在安心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默罕默德很快成为脱硫系统的技术管理员,还当选为项目部的“明星职工”。

  与山东电建三公司一样“走出去”的还有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移植国内成熟的“订单农业”模式,让中国棉花盛开在非洲大陆。

  “非洲土地辽阔,农村劳动力充足,但是缺资金、缺技术,而后者正是我们的强项,订单农业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青岛瑞昌棉业副总经理刘艳波介绍,公司雇佣当地人做“路线经理”,负责与农户签订合同,然后将种子、农具以赊销的方式发放到各家各户,并进行技术指导。当地农民几乎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种植。

   互联互通,铺设经贸大通道

  上合组织国家处在“一带一路”沿线,而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在开展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上优势明显。

  海上丝路四通八达。青岛港先后与吉布提港、俄罗斯圣彼得堡港等“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沿线港口航线不断增加。目前,青岛港直达东南亚、欧洲、非洲等的航线达65条。

  “一周四五列、十天到中亚。”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总经理魏学伦这样概括目前常态化开行的中亚班列。中亚班列从青岛胶州站始发,分别经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前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打通了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间经贸往来的陆路通道。

  “中亚班列节省了时间和运费,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客商接受。目前班列已经增加到每周四五班的频次,2018年有望完成运量50万标箱。”魏学伦说。

  有“农民发明家”之称的青岛胶州人吴洪珠开办了一家农机生产企业,专门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家出口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等专用机械。中亚、中欧班列的开通,让吴洪珠的产品供货更快、运价更低,也更有竞争力了。如今,吴洪珠的公司每年出口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对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的出口占绝大多数。

  6月1日,青岛新新体育有限公司自巴基斯坦采购进口一批足球用于国内销售。足球进口的最惠国关税税率为12%,由于我国与巴基斯坦签订了自贸协定,企业凭优惠原产地证书申报,进口协定关税税率降低为0,这批货物为企业减免了进口税款2万多元。

  原产地证书是享受关税减免和其他优惠待遇的重要凭证,在国际贸易中有“纸黄金”的美誉。不仅是进口环节,在青岛企业向上合组织国家出口货物时,“纸黄金”也价值不菲。近日,青岛海尔海外电器业务部经理甄珠来到青岛海关业务窗口办理原产地签证业务。“这次出口巴基斯坦的洗衣机货值将近21万美元。”甄珠说,凭借海关签发的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客户在巴基斯坦海关通关时可以减免4万余美元的关税。

   园区建设,助力经贸投资合作

  日前,商务部正式复函,支持青岛创建首个“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园区”。

  早在2015年,青岛与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就签署了共建“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合作备忘录。园区依托青岛口岸优势,引导优势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双向投资贸易项目。

  “园区在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贸易物流先导区,已经吸引了21个项目签约落户。”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郝国新介绍,“目前已经在上合组织的三个国家建立了工业园。”

  2013年,海信集团与中非基金共同投资建设的海信南非工业园正式投产,将产品和服务辐射到了南部非洲15个国家。2016年,海信变频多联式中央空调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量取得了125%的增长。2017年海信成立了俄罗斯分公司,并筹划于2020年在俄罗斯建设生产园区。

  2018年4月,中俄地方合作园(青岛)在西海岸新区启动。园区将为中俄双边合作聚集新动能,打造中俄地方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国际化示范平台。与此同时,以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为主体、中俄地方双向投资参与建设的俄中地方合作园(莫斯科),与中俄地方合作园(青岛)形成联动,促进中国企业到俄罗斯发展。

  实现共同发展,是上合组织成立伊始就设立的重要目标。2017年,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比2016年增长11.2%;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进出口额比2016年增长12.5%;与上合组织国家累计双向投资226个项目,合作规模达16.6亿美元。数字显示,青岛经贸正以加速度扩大着它的“上合朋友圈”,并通过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务实合作,践行着共谋发展的美好梦想。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9日 07版)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