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企业搬迁焕发新活力
图为青钢工人在最后关停的高炉前拍照留念。 本报通讯员孙俊杰摄 |
◆本报通讯员孙俊杰
2015年12月31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四流北路78号的青岛碱业老厂区正式关停。按照规划,青岛碱业将分别在平度新河园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开创“两翼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不仅是青岛碱业,在2015年最后一个月,双桃化工、青钢、东岳泡花碱、东风化工、自力化工等这些曾为青岛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企业也都正式搬离老城区。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这些老企业扎根青岛李沧、市北等老城区,涉及土地上万亩、职工数万人,已深深融入这个城市的血脉当中。然而,时光荏苒,这些曾经的支柱企业正饱受工艺装备落后、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污染加重等困扰。
2015年12月30日,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市企业环保搬迁工作进展暨青钢碱业等老厂区关停新闻发布会,亮出了这次青岛史上最大规模企业环保搬迁的“成绩单”:在全市列入搬迁规划的120家老企业中,已有109家启动搬迁,累计完成投资359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搬迁关停企业达94家,企业环保搬迁工作完成预定目标。
资金和土地问题怎么解决?
分类施策,成片开发,资金支持,以人为本
老企业搬迁是很多城市面临的难题。正如青钢集团董事长王君庭所说:“这是一个剧痛。当前钢铁形势不好,搬家如何确保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不搬家,只有死路一条。”
据悉,“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按照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思路,加快老城区企业搬迁。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青岛市鼓励搬迁企业转型发展。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坚决予以关停转产,截至目前,搬迁关停的企业达94家;对一般性、污染较小的工业企业,鼓励转型发展,六棉纺织、红星化工厂、原青岛木工机械厂等7家企业整体转型。
同时,通过成片开发,统筹实施搬迁改造。结合城市规划和周边居民棚户区改造以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需要,创新搬迁推进模式,划定了21个搬迁片区实施整体搬迁改造,土地实行统一补偿、统一整理、统一储备、统一出让。
企业“搬家”的钱从哪里来?青岛市积极推进搬迁企业原址地块规划论证,保证原址地块土地价值,以地变资,返还企业用于职工安置、新项目建设投资等。
根据青岛市相关政策,单体搬迁企业的原址土地按照规划用途拍卖后,除上缴国有土地收益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外,其余80%返还给搬迁企业,成片搬迁则以土地评估价的90%为标准返还。另外,地方收取的地铁建设基金、交通建设基金,对实施搬迁并能够实现升级改造、转型发展的企业,经审核后再奖励返还。
同时,不断拓展新的融资方式,通过土地收储、银团贷款、产业基金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搬迁资金来源问题。正因为有土地收益托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搬迁的资金压力。
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说,要抓好成本核定、土地出让、资金筹措、人员安置等关键环节,有序推进企业搬迁,特别是用好土地级差收益返还这一政策,让企业搬得快、搬得好。
搬迁后的土地怎么办?据青岛市搬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总体规划,腾出的地块多用于整体成片开发,转型发展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或是建设大型基础设施,老城区的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将被重新释放。
据统计,搬迁腾出土地中约30%的土地将用于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城市道路和绿地建设,同时配建了7700余套保障性住房,提取保障性住房基金6亿多元。
山东省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站青岛北客站已经在国棉六厂、黄海橡胶等19家企业搬迁腾空地块建成并投入使用,带动形成1.9平方公里的交通商务区。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下一步将按照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进行整体谋划,成片开发,着力打造胶州湾东岸的宜居社区。
搬迁过程要监管
禁止污水偷排,严查危废偷倒,防范突发环境事件,防止持续污染
环保,是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战略的关键词。一方面企业搬走、腾笼换鸟后,会带来原厂区空气、噪声等污染的改善;另一方面,环保搬迁不能污染转移,老企业搬迁后,新厂区必须实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
为此,青岛市环保局制定了《青钢海湾红星等企业老厂区关停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明确防范污水偷排、危险废物偷倒、突发环境事件、防止持续污染四大工作目标,确保绿色搬迁、绿色利用。
据悉,青岛市环保局督促企业编制完善了环境保护工作方案,组织搬迁企业对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废弃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源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进行全面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制定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此外,环保部门加强对企业原有场地残留和关停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废弃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源等处置的监管。
据青岛市环境监察支队工作人员介绍,在企业关停搬迁期间,青岛市环保局两级环境监察执法部门加密检查频次,要求生产企业污水处理设施不能随意停运。生产停止后,企业必须将产污设施和污水管道彻底清洗并进行处理,经环保部门现场检查同意后方可停止运行,污水设施残存污水必须转运至新厂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禁止随意排放。
环保部门严防危险废物偷倒,通过搬迁前认真排查,摸清企业搬迁过程中产生危险废物的种类和数量,监督企业及时依法安全处置危险废物。
同时,强化环境风险防控。环保部门组织搬迁企业对厂区的环境要素进行检验监测,督促企业排查搬迁过程中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报辖区分局备案。督促企业制定防控措施,储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落实应急救援人员,防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组织搬迁企业开展厂区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制定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方案,报备环保部门,修复并经验收合格达到标准方可进行开发利用。
企业新家有特色
老企业焕发新活力,污染物减排有成绩
搬迁决不是简单的异地复制。这些实施搬迁的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能耗相对较高、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等问题,而搬迁就是引导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青岛碱业新厂区的新项目主打环保牌。在董家口临港产业区,新上的苯乙烯项目让青岛碱业总经理于英明信心满满,他认为苯乙烯项目是青岛碱业转型升级、进军新材料领域的一个重点项目。
除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外,环保效益也非常突出。苯乙烯项目排出的废气中含有40%的氢气,一期在废热锅炉烧掉,二期计划上马SPA变压吸附装置,将氢气脱出,为二期项目提供原料。
在平度新河化工园区,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新建的二乙芳胺生产线和吡唑酮生产线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据双桃化工公司总经理赵秀平介绍,由于生产过程实现全自动、连续化控制,所需厂房面积和员工均大大减少。按照二乙芳胺、吡唑酮分别年产1.5万吨和1万吨、合计年销售收入5亿元计算,在搬迁后的新厂区内,45亩地、不到40人,创造了老厂区282亩地、700人才能创造出来的产值。
同时,搬迁后的二乙芳胺项目淘汰产生大量废水的水法工艺,采用醇法工艺,按同等规模计算,采用醇法生产可比水法生产年减排污水7.2万吨。通过两化融合和惰性气保护、尾气回收利用等措施,使尾气中的酒精全部得到回收利用,酒精消耗量由过去的吨耗150公斤下降到5公斤,预计年可节约原料成本3000万元。
青岛市搬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老企业搬迁后的每一家新厂,都要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力求将原材料吃干榨尽、富余能量转换再利用,确保企业污染不转移,使搬迁后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障。
■新闻链接
57岁青钢走出城区
新厂区不再“黑大粗”
◆本报通讯员孙俊杰 闫成福
2015年12月24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的青钢老厂区,将剩余3座高炉、1家炼钢厂、3家线材厂及相应的生产工序全面关停。至此,运行了57年的青钢老厂区圆满完成历史使命,青钢集团将彻底从青岛城区走出去。
“老厂区关停,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的青钢特钢将大胆实施战略创新和改革创新,快速实现由粗钢企业向专业化优特钢企业的转变;由钢铁单一业态为主,向以钢铁产业为核心、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由单一钢铁产品生产企业向多元钢铁深加工制成品企业转变。” 青钢集团董事长王君庭说 。
按照青岛市政府老企业搬迁计划,青岛钢铁环保搬迁项目于2011年正式启动,搬迁后的新厂区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的董家口经济区。
目前,位于董家口的青钢新厂区一期工程生产设备已经全线贯通,进入试生产阶段。新厂区将通过信息化与生产、经营、管理融合,打造集电商、物流、特钢数据、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钢铁服务平台,从传统制造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从传统商业模式转向平台经济电商模式,努力打造智能钢厂、绿色钢厂。
走在青钢新厂区,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净、环保”。钢厂工人表示,以前那种老的炼钢厂房环境幽暗,废气煤渣特别多,干一天活,从厂房出来就满脸灰尘,整个人也黑乎乎的,大家都是“黑大粗”,而在新厂区穿白衬衣也没问题。
据王君庭介绍,转型升级后的新青钢将环保和循环经济融合,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体系,环保项目投资约18亿元。
青钢还将投资20.5亿元配套建设15项重大节能环保工程,实现余热余能、废气等二次能源回收和重新利用,能耗指标达到先进水平,年节能11万吨标准煤,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2%,自发电率65%、年可实现节电16.7亿千瓦时,回收蒸汽65.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