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城乡同质化

10.12.2015  12:59

  近年来,胶州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作文化民生工程来抓,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12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达省级水平

  不但在城区,村里的文化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向东走5分钟就能到村图书阅览室看书读报,向西走8分钟就能到百姓大舞台去练健身舞,“离家门口这么近,享受文化服务跟买米买菜一样方便了。”家住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刘家村的黄大妈每天都“日程满满”。刘家村投资600万元建设的文化大院包含数字放映厅、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文化展厅和文体活动室等,集影视放映、舞台演出、大型会议、学习娱乐等于一体,可以说是“豪华版”的农村文化大院。

  “我们的目标是让胶州城乡享受同质化的文化服务,打造‘10分钟文化服务圈’。”胶州市文广新局局长于敬军表示,在城区,市民文化中心、市会议中心大剧院、大沽河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镇村,先后对10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进行了改(扩)建,按照“七室一场”标准设置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文化活动场所。

  目前,全市12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站水平。村(社区)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村村都有文化大院,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近500个,在青岛市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市城乡全覆盖;拥有“一院多厅并加入城市主流院线”的数字影院3个,建成启用了全省第一个镇级数字影院和村级数字影院;在全市12个镇(街道)和811个行政村开通了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扭起那秧歌来,唱呀嘛唱桂花……”每天一大早,北关秧歌艺术团的团员们便聚到胶州市胶北街道北关社区文化中心广场上开始排练。团长周同玲说:“成立艺术团后,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里不仅能够娱乐身心,还能学到不少东西,所以团员数量不断增加”。

  2012年开始,胶北街道办事处挖掘出辖区内32名文化能人,由他们牵头负责组建了剪纸、秧歌、茂腔、书画、八角鼓等12个文化艺术社团,用以带动文化活动的开展。在12个文化艺术社团的带动下,胶北街道办事处每个村子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文化项目。

  文化志愿者也是胶州市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一支重要力量。文化馆馆长范立恩介绍,目前招募各行各业的文化志愿者300多名,遍布胶州市所有镇办。文化志愿者主要由教师、学生、婚礼司仪、医生、退休职工、企业老总以及个体工商户等一些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各类文艺人才组成。不同于庄户剧团、惠民演出的单一送戏曲下乡,胶州市文化志愿者走基层惠民演出艺术形式非常丰富,有茂腔、京剧、舞蹈、山东快书、秧歌、歌曲、武术表演等,通常一次演出会有10到12个节目,演员们平时各自忙活,一到节假日就聚在一起,带上拿手好戏,免费走村串乡送演出,非常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胶州市出台了相关办法,完善了相关人才培养、引进和奖惩机制。目前,文化志愿者和文化惠民村村行小分队共指导成立村(社区)秧歌队700余支,扶持成立茂腔、柳腔等庄户剧团45个,培育业余戏曲人才1000余名,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基层文化辅导100余次,辅导基层文艺骨干2000余人次。

   群众成为舞台秀主角

  胶州市民王玉美喜欢热闹,每天看文艺节目看得心痒难耐,总盼着有个合适的舞台,既可以展现才华,又能给大家带去欢乐。

  不久前举办的首届“群星耀胶州”活动上,王玉美唱了一曲《买东西》,以地道的唱腔、精彩的唱词让评委们连连叫好。“退休很多年了,做梦也没有想到还能登上舞台献唱。如今,可以说是得偿所愿啦。”王玉美说。

  “市民才艺秀就是为百姓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不设门槛,只要有才艺都可以报名参加。”于敬军介绍说,“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只是胶州市打造的诸多百姓舞台之一。

  今年以来,胶州市创新打造“百姓舞台欢乐万家”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年5月至10月,举办“尚德胶州之夏”广场文艺周周演和“泛舟三里河·欢乐送万家”游船演出。周周演每周三、周六晚七点半,游船演出每周二、周四晚七点五十准时上演,全年累计组织歌舞、曲艺、乐器演奏等专场演出近9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同时,每年还举办文化惠民村村行、文化志愿者走基层、农家书屋“图书漂流”等系列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送戏、送歌舞演出下乡800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万余场,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一场电影,每年看一场戏”的目标。

  在青岛市首届市民“五王”才艺大赛上,胶州市代表队以优异的成绩荣获“琴王”和“团体王”称号,成为青岛市唯一一个摘得“双冠”的区市。正在进行的首届“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活动,“我的舞台我精彩”大赛口号吸引了普通百姓的热情参与,目前已举办了6场海选,报名参赛节目近400个,成为全城欢动、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