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青岛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17.12.2015  09:51

  “咖啡馆+书吧”模式

  构建五级联动文化惠民网络

  12月2日,家住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路附近的退休老师老张来到离家不远的“橙橙书院”。“以前在公共图书馆借的书,现在在这里也能还了,很方便,不用跑那么远去还书了。”老张说。

  为更好地推进全民阅读,青岛市市南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啡阅青岛”图书馆项目。“通过为咖啡馆免费提供图书配送和更换服务,将咖啡馆变身为‘迷你图书馆’,满足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年人的读书需求,营造书香青岛的良好氛围。”青岛市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方健表示,只需要凭借一张借阅卡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

  “目前我们选取了辖区内两家规模较大的咖啡馆为试点,为其免费配置图书和通借通还设备,实现其与全市各大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互连互通。”方健介绍,该项目力图通过打造一批“私人咖啡兼公益图书馆”的公共文化体验点,构建市、区、街道、社区、门店五级联动文化惠民网络,实现全区范围内的异地借还,以此提升公众借阅的便利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文化“服务全民”“全民乐读”的目的。下一步,市南区还将逐步把阅读服务点铺设到更多的社会休闲场馆,打造“中心汇聚、全域辐射”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图书馆+书院”模式

  促使书院和儒学双赢

  11月28日,青岛市图书馆“尼山书院”活动室里,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练习书法,这是“尼山书院”每月固定的传统文化课堂。

  山东省文化厅在全省推进“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平台为基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尼山书院”定位为“教化人、培育人、引导人的精神殿堂”。

  “‘尼山书院’有一系列活动,包括亲子吟诵、剪纸技艺、书画体验、围棋天地、国学讲堂五大板块。”青岛市图书馆馆长于婧表示,通过这些公益性活动,对市民进行礼乐教化、道德实践与情趣培养。

  据了解,青岛市于2014年底建成13座“图书馆+书院”形式的“尼山书院”,在社区和农村建成77所儒学讲堂并定期开展活动。一年来,“尼山书院”和儒学讲堂共开展传统文化活动1500多场,吸引了5.8万读者前来参加活动。“‘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一方面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有利于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功效,另一方面通过经典诵读等活动,有效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于婧说。

  多措并举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青岛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以青岛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12个区(市)级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图书室为分馆,以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为亚分馆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我们的馆网建设从2008年开始实施,到2012年底完成,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公共图书馆之间的通借通还。”于婧介绍,2014年底,青岛市已建成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图书室4501个,其中能通借通还的图书室有258家,达到周开放时长30小时以上的社区图书室145家,给读者借还图书带来了便利。

  为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创建特色分馆,发展流动分馆、流通点等形式的馆外服务。坚持到人流密集的地方去,到来馆不便的读者中去进行流动服务,青岛市图书馆及各区(市)图书馆的图书流动车,常年穿梭于大街小巷为驻地居民、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上门服务。2014年,青岛市各区(市)图书馆建设有图书流通点371个,全年流动服务1428次,流动服务借阅书刊385179册次。

  同时,青岛市图书馆还将民营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

  “目前‘橙院儿’书屋已经加入并发展成为社区图书流通站;青岛市委党校图书馆自建的青岛党史数据库,也将放至青岛市图书馆网站供市民使用。”于婧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内,青岛市图书馆将在全市范围内,发动民营图书馆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同时也将加强地方特色数字资源的搜集与利用的宣传,以期把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