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青州市开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青州市始终坚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一理念,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在各个层面和领域的深度创新,着力打造“文化青州”品牌,县域非遗保护和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9项、市级37项,非遗文化研究传承人才2000多人,非遗保护模式被授予省政府创新奖;2014年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审,荣获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荣誉称号。
一、创新工作理念,在更高层面上谋划非遗保护传承。 牢固树立“三破三立”的理念,以全新视角和宽阔视野审视非遗保护工作。
一是破除“非遗保护只靠文化部门单打独斗”的观念,树立“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大众参与”的观念,凝聚最大合力;
二是破除“就非遗保护抓非遗保护”的观念,树立“非遗保护与文化惠民、与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观念,激发最大活力;
三是破除“单一静态保护”的观念,树立“保护与申报并重,保护与传承并重,静态与动态并重,原居民与原生态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观念,提高持续发展力。同时,坚持一手抓保护传承,一手抓开发利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借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块金字招牌,深入挖掘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进与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村、两园、三城、四街”十大活态传承平台。“一村”,即非遗生态村—井塘古村;“两园”即东夷文化标志园和范公亭公园;“三城”即宋城、大明衡王城和泰丰书画古玩城;“四街”即昭德古街、东门大街、偶园街、北门大街。通过非遗联姻旅游,广泛开展民俗展演,既丰富旅游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了经济增长,又拓展传承路径,推动非遗“活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创新工作模式,构建全方位非遗保护格局。 结合青州实际和县域特点,探索形成了成立一个中心、组建三支队伍、搭建五个平台的“一三五”立体、多元、全方位的非遗保护模式。
一个中心:成立全省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遗保护专门工作机构——青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8人,负责全市非遗挖掘申报和传承保护,为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建制。
三支队伍:一是组建专家队伍,聘请山东大学民俗所、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民俗学会等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6名专家,帮助解决非遗工作中的专业性、技术性难题;二是组建调研员队伍,公开招聘28名退休人员和文化研究者,帮助收集、普查、整理资料;三是组建一支50人的志愿者队伍,参加社会宣传、项目调查、资料收集、抢救保护等工作,形成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五个平台:一是设立3个潍坊市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6个潍坊市级传习所、30个青州市级传习所。组织开展项目培训和授徒传艺,以师承的形式选择、培养新的传承人,保障优秀和濒危项目得以薪火相传。二是修复非遗生态村——井塘古村。投资4000多万元对古村进行保护性修复,实行文化形态与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使非遗项目在不改变原文化土壤的状态下进行生态传承,被评为全省最美乡村。三是建成全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示,已收集非遗展品1860件。四是建立非遗博览园。将范公亭公园建设成为非遗博览园,充分利用青州市非遗资源,集中动态展示青州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项目,打造集展演、互动、传承、经营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区。五是成立非遗艺术团。将具有表演性质的体育竞技、民间传说、说唱、曲艺等方面的传承人集中起来,进行活态展示,常年免费为群众演出。
三、创新保障机制,确保非遗保护顺利推进。
一是优化投入机制。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12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实行“财政一事一议”制度,抓好其它濒危历史文化项目保护。坚持“政府买服务、群众得实惠”,每年拨付资金100万元,为非遗艺术团展演者发放工资、提供活动经费。同时,鼓励企业和民间团体参与非遗的保护开发。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成立非遗保护推进指挥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全市年度综合考核,作为单位考核、评先树优和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设立海岱文化奖,扶持奖励青州本土文艺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演。
四、以非遗保护传承为引领,带动青州文化繁荣发展。
深入探究青州非遗文化底蕴,发掘非遗人文价值,将非遗产品与现代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拓展有机结合,增强非遗生存活力,带动提升青州文化整体实力。一是带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深入推进“以孝治市”,建立孝文化基地、广场、展示街100余处,成立孝文化研究会、国学文化促进协会等国学传播机构,设立海岱书院大讲堂、孝礼儒学讲堂,开设全民读书节,多途径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千场大戏送农村(社区)”活动,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先后编辑出版《东夷文化与青州》、《青州文化概观》、《古城青州》等文史类著作20余部,强化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二是带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先后投资6亿元,新建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对云门剧院进行了提升改造,对青州古城进行了保护修复。目前,青州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城区共有东夷文化标志园、宋城、书画艺术城等大型文化活动场所60余处,建成京剧博物馆、科举博物馆、古城老照片博物馆等68个博物馆。全市所有镇(街道)全部建成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乡村文化小广场830处,实现全市1055个村广播“村村响”。三是带动书画产业做大做强。目前,青州有大型书画市场9处、画廊765家,省级以上美协、书协会员100多人,2014年书画交易额70亿元,书画产业集群日益发展壮大,在全国首次发布了一级市场书画指数。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2014年新成立14个农民画协会和17个农民画培训场所,建成农民画画院和农民画交易市场,青州书画影响力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