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青州开创“文旅融合、传保并重”新模式

29.10.2015  16:33

  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年来,青州市紧紧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和“文化潍坊”建设,全力打造“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实现了以文化凝聚力量、以文化激发活力、以文化推动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0月21日,山东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了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青州市入榜。

   创新机制 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青州市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机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演、展示、讲座和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整理、挖掘开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社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举办了“千场大戏送农村”、“实现中国梦文化惠民行”、“精品大戏惠民行”等活动,丰富了全市广大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编辑出版了《文化青州大型书库》、《青州文化概观》、《古城青州》、《青州民俗》等系列文化丛书。开展了“京剧进校园进社区”、“非遗文化进校园”、“农民画进校园进社区”、“孝德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古街非遗展演”、“古诗文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全市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青州市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活动,打造了“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青州农民画优秀作品展”、“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古城过大年”等特色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了齐鲁文化走出去。青州红丝砚多次受邀参加各地文房四宝展,青州花毽参加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节目录制,青州挫琴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中央电视台展演,青州农民画在法国交流展出。龙兴寺窖藏佛像代表国家先后在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誉为“东方神韵”、“中华瑰宝”,进一步推动了齐鲁文化走出山东、走向世界。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 兴办各类展馆62个并免费对外开放

  为进一步挖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保护,发挥青州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先后建成青州古城(老照片)博物馆、书院博物馆、科举博物馆、古籍博物馆、农民画博物馆、回族博物馆、真教寺博物馆、京剧博物馆、红色经典博物馆、碑帖博物馆、古钱币博物馆、木雕博物馆、计量衡器博物馆、古陶瓷博物馆等62个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重视加强文物保护 建立依法登记、公布机制

  青州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7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青州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42件,在全国同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青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制定了依法登记制度,目前依法登记15个门类4万件套藏品,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962件套。《青州市博物馆藏品总目》是博物馆为进一步满足藏品数据社会化需要,拓展社会服务范围的重要举措,促进了藏品账目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社会监督。明确要求各项工程在建设之前都必须按照相应规定进行考古调查或者勘探,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工程必须严格履行行政审批手续。成立了青州市打击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领导小组,确保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近2年来,全市未发生任何一起馆藏文物损坏和盗窃案件。

   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投资3亿元的市文化中心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成为国家一级馆并免费开放。文化站、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由“村村通”正在向“户户通”延伸,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的模式,把文化大院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

  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方面,全市实现了有线电视全覆盖,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各项指标居潍坊各县市区前列,20户以上行政村、自然村直播卫星和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入户率达92.5%,数字电视入户率82%。为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广大群众精神文明发展,青州市依托文化馆现有6支馆办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和新组建的十大民营艺术团,先后组织开展了“千场大戏送农村”、“文化惠民乡村行”、“艺术剧院公益演出”、“精品大戏惠民行”等数十项活动,累计演出3000余场。另外,投资1亿多元的青州云门剧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免费向群众开放。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31支,按照“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要求,全市每年开展农村电影放映10000余场次。

   开创“文旅融合、传保并重”新模式

  青州充分挖掘、传承非遗项目并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级非遗博物馆,“135”活态传承非遗保护模式被授予省政府创新奖。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开创“1234”非遗与旅游融合新模式并入选2014年度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开展“千场大戏送农村”等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的同时,组织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120多人在10处旅游景点,进行货郎、捏面人、竹编、剪纸、布艺等30项民间艺术展演及扑蝴蝶、挫琴、八角鼓等15项非遗项目展演,向广大游客和市民免费展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增加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又提高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力度,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紧密融合。

  创新会展办会模式。发展以文化旅游、书画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会展,依托企业集团公司,实现政府零投入办会,重点打造“花博会”、“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等特色会展文化品牌。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将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海岱惟青影视文化创意及养老养生产业区、中国中晨(青州)书画艺术城等三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列入全市“转调创”重点项目,努力构建“一城三区三带五群”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新建、在建的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共70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

   打响“青州古城”文化旅游品牌 力扛书画产业大旗

  青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地域特色,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通过组织文化旅游产业银企对接会、项目洽谈会,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累计投入信贷资金20多亿元,支持新建、续建文化旅游项目30多个。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个,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3个,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个。其中,中国书画艺术城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2200亩,是山东省和潍坊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文化建设标杆项目”,项目规划建设“一个基地、六个中心”、118个美术馆、600多个画廊,打造成集文化艺术品创作、研究、展览、收藏、交流、鉴定、交易、拍卖及物流、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文化集群产业平台。

  做强以古城保护修复建设项目为核心,以老城区为主体,以云驼风景区为延展,以弥河、南阳河、北阳河三条河流为环绕、辐射和拉动全市旅游的青州古城“旅游热线”,打响“青州古城”文化旅游品牌。力促文艺表演、文化产品与旅游景点完美对接,做好花卉旅游与古城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线路的串联工作,实现文化与旅游双轮驱动。以城景合一的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完善乡村游基础设施,以点带面,打造“花乡人家”、“孝美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游发展。据统计,仅今年“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43.5万人次,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火爆局面。形成了“9653”书画产业集群,书画经营业户830余家,已连续3年交易额达100亿元,书画产业已成为青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建了农民画画院、“互联网+农民画”等平台,把农民画作为普及绘画艺术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全民文化创新

  探索文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支持本地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合作,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发现和培养,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团队,建立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先后组织开展了农民画、国画、书法等几十项培训活动,目前参训人员达7万余人,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了一大批人才。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作主体地位,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群众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一大批以青州历史、人文资源和现实生活为内容的文化精品。由青州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连续剧《天地苍茫》、系列微笑话《古州笑谈》、被誉为“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地方版”青州人自己的人文美食系列纪录片《妙手中的美味》、以青州古城为拍摄背景的《家有虎妻》,随着这些文化作品的不断涌现,其迅速转化的经济社会效益渐次显现,为全市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促进当地居民文化消费

  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重点领域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扶持力度。支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文化品牌拓展海外贸易市场。目前青州亿达森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工艺画框已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促进当地居民文化消费方面,青州市不断优化文化消费发展的环境,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强文化消费金融服务、强化文化消费权益保护、积极支持文化消费项目建设等措施,推进本地居民的文化消费。形成以城镇为舞台,村社为基点的文化平台,并依托这些基础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城乡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农村文化活动实现全覆盖。主动提供适销对路的娱乐性强的文化产品。2014年以“政府买服务”的方式,投入资金500万元,组织各文艺团体编排种类不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在各镇街、开发区开展“实现中国梦•文化惠民行”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形成健康有序的文化消费市场。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促进文化消费和阅读风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