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政府买服务"文化惠民 文旅结合助推非遗传承
青州,古九州之一,绵延千年的历史古城,用厚重历史向世人展示它独有的文化底蕴。如今,青州市以全新视角审视历史文化在推动城市发展、服务民生方面发挥的效力。据悉,从2012年5月开始,青州通过“政府买服务,群众享服务”的方式,每年拨出经费200万元,组织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宋城非遗文化展演一条街上免费表演。同时,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500元的补贴以保证艺人们的基本生活。
对此,青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李江涛、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业务科科长马爱娟接受了中国山东网专访,介绍了青州文化惠民及非遗传承情况。
政府买服务 投资非遗艺术团展演活动
从2012年5月份起,青州市通过政府买服务的形式,让文化进社区。据青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李江涛介绍,今年以来,青州市组织开展了“千场大戏送农村(社区)”活动。今年以来,“实现中国梦 文化惠民行”公益文化活动已编排66台大戏,已演出650余场;此外,6月份邀请省话剧院进行“文化惠民校园行”演出10场、潍坊经济开发区文化行业协会艺术团体演出1场、青岛知青赴青州“常回家看看”联欢晚会1场、庆七一文艺演出10场、八一军民联欢晚会3场。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青州市加大‘政府买服务’对文化活动的财政投入,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统筹安排全年文化活动,呈现出‘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月月有专题、常年不断线’的生动局面。”李江涛说。
除此之外,青州市还举办春节文化系列活动、“我的中国梦”全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青州市全民读书节活动、镇村文化活动、艺术剧院公益演出活动以及古城非遗艺术团展演活动。其中,古城非遗艺术团展演活动投入资金150万元,组织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进行货郎、浅鞋、捏面人、竹编、剪纸、布艺等民间艺术展演以及扑蝴蝶、挫琴、八角鼓等非遗项目展演,每天表演3场,每场2个小时以上。
文化离不开人,它由群众创造,也由群众传承。青州就是让群众登上文化舞台,将观众变为主角。通过“非遗”活态表演,推动群众参与其中,这也体现出青州市对非文化物质遗产的重视。
建非遗传承人活动基地 保护濒危非遗项目
“拉响远古的琴声,唱响盛世中华,四海皆知音,社会和谐安定……”在宋城街边,挫琴非遗传承人赵兴堂一曲《拉起远古的琴声》,感动着在场的听众,词曲全是赵兴堂自己创作。
挫琴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形制独特的乐器,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失传。经历了几次消失重生,重新在青州响起。不止挫琴,青州的一些老传统、老技艺也受战争、经济、社会发展、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濒临灭绝。对此,青州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用两年的时间,对管辖区内非遗资源开展全面普查,共整理2001条非遗线索,普查整理716项。马爱娟介绍说,挫琴就是在普查时被发现的。2012年,青州又通过政府买服务的形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动基地,传承优秀非遗文化。
马爱娟说,非遗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其是对于濒危非遗项目的保护,刻不容缓,对于一些濒危非遗项目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加强申报和保护的力度。“拿挫琴来说,目前只有赵兴堂会制作挫琴,会演奏的人员非常少”,马爱娟说,非遗保护中心将挫琴申报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赵兴堂申报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且将会演奏挫琴的几名艺人发展为非遗艺术团的工作人员,每月有固定的收入,让他们安心传承。
非遗、旅游共赢发展 打造青州文化旅游新名片
青州,数千年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勤劳质朴的青州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青州市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运用多元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与传承,增强了非遗保护的“造血”功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据马爱娟介绍,青州现在已成功申报青州花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红丝砚制作技艺、挫琴、青州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青州府花边大套、山东八角鼓等9个项目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龙虎斗、青州石雕等29个项目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了159项青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传承人方面,青州成功申报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潍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名,青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3名。
“下一步青州将对一些濒危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普查、整理、申报,继续开拓传承平台,保障优秀和濒危项目得以薪火相传。”马爱娟表示,近年来,青州打造“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城市形象, 坚持文旅结合、传保并重的原则,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新模式,实现了非遗与旅游相互结合,共赢发展,在增强了非遗活力的同时,打造了青州文化旅游新名片。(记者 王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