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楷模:让青春在责任与坚守中光荣绽放

05.05.2015  20:29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5日电 (实习记者刘妍彤 见习记者褚楚)“年轻就是本钱!年轻人就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无悔于青春,无愧于自己!”谈起在三沙奋斗的日子,苏训回答得坚定且无畏。

  昨日,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为25名有志青年以及以苏训服务的中国移动海南三沙建设服务队为代表的3个青年集体颁发“五四青年奖章”。他们奋战在祖国不同的角落与岗位,亦代表着各自领域中的青年一代,书写青春梦想、助力祖国建设!

  碧海蓝天下的“三沙梦” 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碧绿的海水和金色的沙滩,广阔又美丽,这是我们多数人想象中的三沙;而苏训和他的队员真实接触中的南海,却是高温高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短缺。

  2003年,海南移动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了第一个基站,一批思想过硬、技术过硬、身体过硬的有志青年来到祖国的最南端。5年后,年轻的苏训第一次来到三沙,加入了这支从事基站维护的服务团队,他们有了一个响彻这片碧海蓝天的名字——“威虎突击队”。

  “三沙常年高温,经过几天的工作后,工作人员脸都晒黑了,到了晚上只能看到牙齿。”这是苏训和他年轻的队伍必须面对的工作环境。作为一名80后,苏训坦言,在这片天地中他确实经历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刚来三沙的时候,我看到驻防的官兵战士们在空地上往身上抹肥皂,我好奇的询问缘由,他们告诉我“你没看到远处那片黑云吗?我们要用这雨水洗澡的。”从那一刻开始,年轻的苏训才意识到等待他的是怎样的生活与磨练。

  终日的高温暴晒,食物与淡水的短缺,长期船舱内封闭工作的压抑,都是这支服务队伍需要面对的问题。“环境虽然艰苦,可十年就这么坚持下来了。”苏训说,支持他走过这十年的那股信念,是他的“三沙梦”。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三沙梦就是海洋强国梦,保卫好三沙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从移动的角度看,三沙梦就是参与三沙建设,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南海资源开发提供坚实的信息技术支持。苏训说,他的三沙梦就是这里的人民能畅通自由地使用移动信号,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有一天能带着他的儿子幸福地生活在这片蓝色海洋上,让他使用视频电话与岸上的家人通话,然后再骄傲地告诉他:“嘿,你现在使用的通信信号,可是老爸和兄弟们一起建起来的。”

  苏训的三沙梦,也是一批批基站服务者的青春梦。

  如今,作为“威虎突击队”的队长,苏训开始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年轻队员成长。“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管怎么抱怨,也要把工作做好”。三沙基站建设已经差不多,基站维护是现在工作的重心。年轻人都有激情,如何把这激情利用好,使之成为工作的动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

  三沙,是美丽的地方,是筑梦的地方,也是成长的地方。这是一个洗澡、喝水都成问题的地方,却成了驻边青年自我成长的肥沃土壤。透过苏训的描述,三沙的碧海蓝天和基站建设者们“威猛如虎”的斗志,都成了书写中国梦、强国梦的青春誓言。

  种地也是种梦想 职业农民的带头致富路

  像天一样广阔的有三沙的海,还有马瑞强脚下的土地。

  年轻人回家种地好不好?“好呀!”马瑞强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作为高材生回乡创业的典范,四年前回乡创业至今,马瑞强已成为流转1万5千亩土地、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可我觉得农村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甚至生存机遇比城市还多。”

  采访中,马瑞强为记者描述了一片新农村的蓬勃景象:“这些年,国家对农村的补贴越来越多,对三农补贴只增不减,农村的状况跟城里差距越来越小,基础设施投入越来越大,我父母一年中只有三个月需要下地干活。”

  这样深刻的感悟与体验源于马瑞强锐意进取的创业经历。

  “其实整个创业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抉择。当我离开央企回家种地的时候,除了爱人几乎没人支持我。但在我看来,创业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只是很多人不敢去做。”马瑞强坦言,尽管创业路并不轻松,但这从无到有的过程和经历却最是难得。

  创业,是青春的朝气与自我实现。务农,更是青年一代承担社会责任,响应市场号召的时代使命。

  “农村老龄化严重,可耕地不能荒。谁来种地?年轻人种!年轻人有技术、有知识、有眼界、有思路,现在的环境也非常有利于年轻人去农村创业。”

  提到青年人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及发展趋势,马瑞强显得干劲十足。“文化素质是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我们就是要在传统农民的基础上提高层次,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知识,让种地成为工业化生产模式!”

  现代化的农民,是一份有尊严有前景的职业,中国必须有这样一批职业化的农民,这是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同时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前无古人的事情!马瑞强正是这批人中的青年领袖。提到中国的职业农民,马瑞强毫不掩饰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期待。

  “我想做中国第一批职业农民,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充满信心!年轻人扎根农村,努力、自信与责任感缺一不可。”马瑞强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带领团队办好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土地流转,组建起一支职业化的队伍。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有很多地方值得开发。你只要有土地,我的队伍都可以种!”在马瑞强的期许中,我们看到的是无数奋发向上的农村新青年,以及他们的土地和梦想。

  抱团取暖 绿色青春带绿山川湖岳

  这种从无到有的创业经历改变的不止是扎根农村的马瑞强,还有用公益改变生活的忻皓。

  大学时期的忻皓从没想过,他会把公益当成事业去经营。

  如今,他创办的“绿色浙江”公益环保组织已有会员400个、团体会员100个、志愿者10万余名,辐射范围遍布浙江各地。

  “大一的时候,我和朋友骑车环游浙江,我看到河流污染、垃圾排放,这是我难以想象的画面,触目惊心!从那时开始,我便觉得,作为一个环保专业的学生,我应该做些什么。”

  但在十年前的中国,资金及人才的缺乏成为摆在忻皓面前的两座大山,让这支刚刚起步的公益队伍举步维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创业初期,组织账面上的资金交不起员工的五险,工资已经拖欠近三个月。”

  可喜的是,“绿色浙江”的财务状况在这三四年有很大的改变,办公环境的改善、专职人员的增加、资金来源的广泛化与充足性,使这群年轻人开始相信,公益与环保在中国有着难以想象的发展空间。

  “2013年,我们与浙江卫视合作推出一个公益活动——‘寻找可游泳的河’,前年8月组织了横渡钱塘江的活动,12月份做了省级媒体的电视论证,7个地市行政首长、100位人大代表和志愿者参与活动,现场反响热烈。有力助推了相关环保政策的出台。”忻皓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尝试与探索,一步步探索并彰显着中国公益的力量。

  抱团取暖,忻皓用这四字形容中国公益的发展趋势。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公益组织达3600家,这些致力于建设家乡与回报社会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中国的公益氛围才会越来越暖。

  如今,年轻人已经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主力军,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能打造和保护中国公益的明天!

  “年轻人的培养与去留,也正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忻皓表示,“尽管我们的待遇不能与世界性大企业相比,但首先我们必须为员工提供一份有尊严的薪水。物质保障与精神感召必须双管齐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努力与探索。”

  五月清风暖,青春别样红。没有人永远年轻,但却永远有人正年轻着,新常态下的“中国梦”,需要一批批站在时代浪潮中的青年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的未来在苏训的海滩里,在马瑞强的土地上,在忻皓的公益中,更在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里,在广大青年追梦的旅途中!

  原标题【 青年楷模:让青春在责任与坚守中光荣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