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口碑差票房好成常态 跟风成"炮灰"更多
19.01.2015 17:08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自2012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陆上映以来,国产电影圈就吹起一股青春片之风,以年轻人为故事主角、讲述年轻人爱情、成长故事的青春片屡屡创下票房佳绩,在去年国产片票房前十榜上拿下4席,年轻偶像、年轻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就连老导演们也开始涉足青春题材,绝对不敢忽视年轻人市场。
但是,国产青春片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除了少数红得发紫的幸运儿之外,跟风的“票房炮灰”更多;口碑差票房好也成了青春片的常态。 文/广州日报记者 黄岸 票房有奇迹 但跟风成“炮灰”的更多 据统计,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296亿元人民币。其中,在36部票房破亿的国产影片中,以年轻人为主角或描写年轻人成长、爱情故事的青春片对票房的贡献不容小觑。其中,有两部描述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成绩相当亮眼——《同桌的你》出人意料地拿到近4.6亿元票房,《匆匆那年》更是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突出重围,收获近5.8亿元票房,与主打年轻人市场的电影《后会无期》、《小时代3》一起打入2014年国产片票房排行榜前10位。 然而,除了这些少数红得发紫的幸运儿之外,国内每年产出的青春片堪称海量,更多的青春片因种种原因而被埋没在了茫茫“影海”之中。也有不少青春电影遭遇“影院一日游”,甚至根本没人知道它曾经上映过,最终只能沦为票房“炮灰”。 广州金逸珠江院线经理谢世明认为,在跟风成性的电影圈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当年《疯狂的石头》火了之后,就出来一堆‘疯狂’系列电影,《泰囧》之后一堆公路喜剧跟风,一旦看到一个成功案例,马上就会出现很多跟风之作。但很多电影话题不足、明星不多,再加上本身质量也不行,很有可能票房不好。” 青春片大数据 谁在看青春片?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观影观众已经从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21.4岁,90后观众正在成为中国电影观众主力军。 谁在拍青春片? 与早些年只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少数几个导演才能堪称大腕相比,年轻导演在近年迅速崛起, 在2014年,韩寒、郭敬明、郭帆、陈正道、肖央、田羽生六位80后导演挤入亿元票房俱乐部,他们的电影无一例外讲述的都是年轻人的故事。而最近上映的电影《谍·莲花》及《青涩日记》更是让90后导演跃上舞台。而老导演们也不甘示弱,顾长卫以《微爱》首度尝试现代都市青春题材,连张艺谋、徐克都曾表示,《归来》、《智取威虎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谁在演青春片?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观众观影前会关注演员的阵容。这也让如今的电影越来越倾向于让年轻演员担纲。2014年,彭于晏、林更新、陈赫、杨子姗、杨幂、周冬雨、王珞丹、谢依霖等年轻演员都成了片方争抢的香饽饽。而在2015年,可以预见还有更多新的年轻偶像走入大银幕,鹿晗加盟的电影《重返20岁》上映10天票房破两亿元。即将上映的吴亦凡电影处子秀《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票房也被多方业内人士看好。 影片质量差票房好成常态 狗血的剧情、老套的故事、令人审美疲劳的老梗,或者彻底沦为粉丝电影,近几年来虽然青春片屡创票房佳绩,但遭到的观众诟病也不少。有网友戏称:“所谓的国产青春片,无非就是一分手就下雨,一闹别扭就堕胎,这根本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没有那么不堪!”虽然票房“钱景”相当走俏,但青春片的口碑却一直存在争议,除了被吐槽“不堕胎不青春”,也有不少影评人认为,与周边国家相比,国产青春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泰国、韩国青春片的热潮来得比我们更早,质量也更好。” 此外,口碑越差票房越好也成为国产青春片一大怪现象。去年票房最高的青春片《匆匆那年》在豆瓣网上评分仅有5.4,《小时代3》遭到网友疯狂吐槽,票房照样高居榜单前列。 业内意见: 青春片热潮远远未退 青春片成了不少业内大公司的摇钱树:博纳影业2014年的单片冠军为《后会无期》(6.2亿元),乐视影业2014年的单片冠军为《小时代3》(5.2亿元),华谊影业去年的单片冠军为《微爱》(2.8亿元),三部都是青春片。虽然光线影业去年的单片冠军为《爸爸去哪儿》,但《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两部卖座青春片同样为光线发行。在榜样的鼓励下,今年还将有大批青春片“袭来”。改编自畅销小说的《左耳》、《何以笙箫默》,李玉导演新作重口味青春片《万物生长》、由何炅执导的《栀子花开》都定档今年上映。而在院线方面,同样认为青春片未来将继续形势看涨,谢世明告诉记者,对于青春片接下来几年的发展,他持乐观态度。 娱评 既然青春留不住, 何必再去糟蹋它 王振国 青春怀旧题材一拍再拍,一火再火,原因大概是感叹青春不再的人太多了,面对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只是,中国的电影制片人已经把青春弄成一坨快消品,把一代人的记忆如法炮制,快速上市。 比如《匆匆那年》,有人批评它旁白矫情,有人批评它情节莫名其妙,不讲逻辑,有人批评它滥用和拼贴80后青春时代的符号,这些都对,但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它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你可以叫它流行音乐MV集锦,你可以叫它声画拼成的PPT,或者是一段抒情散文视频,但就是不能将它称为一部电影。没错,唯美的慢镜头,不着调的爱情叹谓,矫情的旁白,无论男女主角多么浪漫,最后都要想尽方法把他们分开,《匆匆那年》跟早年流行的抒情散文电视节目没两样。 再高的票房,也不能掩盖电影的问题。《匆匆那年》主演的颜值高则高矣,可惜都是面瘫,只有郑恺扮演的男配角勉强过得去。情节虽然跌宕起伏,但转折靠的都是女主角自作孽作死,或者,让主角每到紧要关头总是鬼哭狼嚎,难道这才叫做感情丰富?为什么青春片里的人都不会用正常人的思维来处理问题?为什么他们总是拼命地、离奇地害死自己?这成了2014年我不解的最大悬案。最不靠谱的是,你能相信,这帮成熟得够资格生娃的男人女人,能像是高一的学生?30岁的人,能演得了16岁的少男少女?为什么不用真正适合角色的新人?说白了,因为让明星来演圈钱更容易。 在我看来,这样把心思放在如何植入广告而不是拍好电影的做法,是廉价贩卖了一代人的青春,对电影也缺乏基本的尊重,根本谈不上什么电影情怀,本质上是把怀旧青春片套路化公式化。 年度金曲+历史事件=中国式青春爱情片,看到中国观众这样的消费习惯,估计中国的电影制片人都笑醒了,何必努力何必辛苦,从剧本、表演到细节都这么随意的电影,居然能随便卖几个亿,还不赶快再拍一部! 对青春片不能一竿子打死 黄岸 不能因为少数的几部青春片,就一竿子打死国产青春片,通通贴上“烂片”的标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虽然时下的青春电影代表不了80后、90后大多数人的青春,但也部分反映出了现代年轻人的某种状态,且从目前的票房看来,它至少还是让一部分人产生了共鸣。以及时下年轻观众对于青春片有巨大需求。 青春片中也有不少带有正能量的好电影,从小成本制作《青春派》到青春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都创下不俗口碑。而更多的青春片也不再只局限于“怀念青春”,转而聚焦到年轻人的生存现状。例如不久前上映的《微爱》,探讨的就是“北漂”一族混电影圈的潜规则。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19.01.2015 17:08
刘家义在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
文化厅
刘家义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山东服务保障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山东服务保障文化厅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