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脱贫路上的中国力量

05.12.2015  03:48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中国和非洲一样都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帮助非洲脱贫,一直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目标。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给非洲扶贫减贫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希望,为非洲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学习中国”小编带你一起去看看非洲脱贫路上的中国身影。

  图为:2015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勒陀利亚会见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祖马。

  中国扶贫经验对非洲的贡献

  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有相似的历史遭遇,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居重要地位。中非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非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国有适用的技术和经验,双方都有广阔的市场和强烈的合作愿望,合作潜力巨大。因此,中国脱贫的经验,可以为非洲提供参考和借鉴。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所主任罗伯特·卡佩尔说:“在某种程度上,非洲和中国很类似,国土面积大、复杂多样,比起西方国家,中国的减贫做法和经验对非洲的借鉴意义可能更大。”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

  中国在扶贫实践中总结探索出许多成功模式,如整村推进扶贫模式(2000-2004)、雨露计划扶贫模式(2004)、产业化扶贫模式(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开展“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620万特困人口实行了搬迁扶贫)、特困地区综合治理扶贫模式(抓住主要矛盾,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攻坚)。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扶贫实践和理论基础上,总结提炼创新出精准扶贫方略。他指出:“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这些成功模式不仅对中国的扶贫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非洲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中国和非洲,农民都占有人口的大多数,农民脱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在遥远的非洲乌干达,该国政府凭借中国扶贫经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经济、为农业发展创造环境的经济和机构改革。例如允许农民可以直接从银行借贷资金,撤销不利农业发展跨区域合作的各种限制,向穷人分配可耕土地,提供农业咨询服务,扩大农业金融市场,充分利用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加强包括道路、可持续的能源资源利用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穷人提供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对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提高成人识字率等。近10多年来,昔日的动荡之国在扶贫的道路上己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据乌干达统计局(UBOS) 2009年发布报告称,乌贫困人口比例由过去的38%降至31%,降低7%。特别是城镇、中部和西部地区减贫效果更加明显。

  交流经验,也离不开加强合作。中非农业合作在中非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帮助非洲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早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就在几内亚、马里和坦桑尼亚等国建立农技试验站和推广站,试种水稻、蔬菜和甘蔗等农作物,指导和推广种植技术,并进一步援建了农产品加工厂等成套项目。成效显著的中非农业合作不仅促进了非洲当地农业生产,而且使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并使他们掌握了一些农业适用技术和田间管理技能。中国的脱贫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南非著名政治评论家、《贫穷的设计师》一书的作者莫列齐姆贝基说,中国扶贫是“正确的发展模式”,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可以从过去25年发生在中国的农业改革中学到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