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让动物“活”起来,把敬畏“留”下来

12.12.2014  13:39

12月6日上午9点,当冬日的阳光刚刚洒落到山东博物馆门前那铺满白霜的草坪,博物馆的入口处便排起了一条“长龙”。人群中有许多青少年、儿童。他们大多是冲着“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来的。

      据统计,“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在11月16日开展当日,即迎来超过1.3万名观众。开展的第一周,平均每天来馆参观的观众都超过8000人。截至12月10日,观展人类已近20万人次。

      350 余件珍稀动物标本:真实再现大迁徙壮观景象

      “哇哦……”刚满3岁的任博一进展厅,便欢呼着抽出父亲牵着的小手,直奔那些非洲野生动物标本。狂奔的斑马群、狮子和鬣狗捕食落后的羚羊、角马飞跃马拉河……观众仿佛置身于非洲大草原,亲身感受那里的地形地貌以及野生动物大迁徙时的壮观。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共展出由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先生无偿捐赠的百余门类、350余件动物标本,其中包括非洲象、河马、犀牛、非洲狮等大型珍稀动物,是迄今全国规模最大、展出动物标本最多的非洲野生动物展,也是山东博物馆新馆开馆4年来首个自然类常设展览。

      展览以“动物大迁徙”为主题,共分为“旱季的塞伦盖蒂”“多彩非洲”“奔向马拉河”“天国之渡”“和谐共生”“雨季的马赛马拉”六大部分。“展览摆脱了以往自然标本展览简单陈列式的展示手法,创新地以场景式展陈手段将非洲野生动物展现在观众面前。所谓‘场景式展示’,即在展厅中营造出一个广阔的非洲大草原场景,将动物标本融进其中。这些动物标本都根据场景的特点和展陈的需要经过了特殊的制作,通过其生动的表情和形象的动作,与场景和展陈合为一体,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山东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王永军介绍。

      比如,“奔向马拉河”巧妙地利用墙壁设计,再现了马拉河陡峭的河岸边,角马群一跃而下,跳入河水之中,而正虎视眈眈的鳄鱼和河马也慢慢开始了自己的行动。逼真的立体模型,再加上超真实的3D投影动画和现场还原音效,让观众犹如在马拉河畔,正亲眼目睹这一壮观的景象。

      “太逼真了。”家住济南领秀城小区的李女士一大早带着女儿来参观展览。“你看,这些动物标本不仅外形上跟我们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样,连它们的姿态、神情都栩栩如生,让人觉得它们仿佛是活的。”

      “我们希望通过还原非洲大草原的具体地形地貌,将整个展览所要突出的主题‘动物大迁徙’置身于具体的情境当中,让观众感受这一生物世界奇迹的同时,重新审视人类在生物界的地位,重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王永军说。

      展陈方式丰富多彩:让观众融入情景之中

      作为山东博物馆2014年度的精品大展之一,“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两年前就开始策划。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山东博物馆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的策展全过程以图文并茂和动物标本展示的形式,对展品的征集、捐赠、运输、入藏到展览设计的全过程作了介绍。当日,还启动了“山东博物馆展览设计师”征集活动:“我手绘我心”——设计我心中的“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让孩子们拿起画笔一起参与展览设计。

      9月27日及国庆期间,山东博物馆还策划举办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探秘活动,邀请热爱动物、热爱博物馆的小朋友进入“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部分具备开放条件的展示区域,近距离观察展览中非洲野生动物生活的场景,聆听山东博物馆动植物专家对展览的详细讲解。

      10月19日,“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首场专题讲座“星巴带你走进非洲,守护地球家园”在山东博物馆正式开讲,近500名观众前来听讲,了解非洲野生动物的奇异与精彩。讲座中,中央电视台《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转播顾问和策划人之一、“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星巴以自己长年在非洲做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保护狮子、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的亲身经历,向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们详细描绘了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众多珍贵野生动物的生活场景和保护野生动物过程中所遇到的震撼心灵、发人深思的事情。

      高频率且形式多样的展览预热活动,使得“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早在开幕之前,便拥了一大批翘首以待的观众群。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非洲野生动物及大迁徙,而不是“走马观花”“穿堂而过”,山东博物馆可谓“费尽了心思”。如每天在固定时段安排免费讲解,通过讲解员与展览现场相结合的解说,让观众获取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如,展厅内不少场景前都设置了电子触摸屏,观众轻轻一点,即可在屏幕上看到眼前景观及动物的具体介绍。此外,山东博物馆还让在展览开幕式上出现过的非洲动物玩偶,活跃在展厅中,与现场观众互动。

      参观过“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的观众也许会发现,展厅内不少家长陪同孩子拿着一份地图和贴纸,认真地寻找着某些动物。“考虑到展览参观人群可能以青少年居多,我们特别为他们设计了很多关于展览的体验活动。比如,我们在设计展览的说明牌时,就从展览的实际出发,把场景中的说明牌去掉,替代以观众可以触摸的电子说明牌,打造更人性化的展览导赏形式。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寻找明星动物’互动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不仅能观看展览,还能把一些东西作为展览的记忆带回家。”互动活动的策划者、山东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姜惠梅说。

      “寻找明星动物”体验活动以一张“非洲明星动物地图”为主线,让青少年在参观展览的同时,将这些“明星动物”找出来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此外,青少年还需要仔细辨别这些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将明星动物贴纸粘贴到相应的动物介绍旁边。答对题目后,孩子们就能领取到一份礼品。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标本类展览,更是一个生动的大课堂。不管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能通过参观这个展览获取知识,感受到快乐,并萌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姜惠梅表示。

      量身定制“自然教室”: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

      12月7日上午10点,在“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展厅的“贝林号非洲科考车”内,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知识科普课“勇敢的疣猪妈妈”正在进行。30余位7岁至12岁的孩子通过观看视频、听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及游戏互动等形式,了解了疣猪妈妈是如何面对艰难挑战,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智慧保护小疣猪的。

      这是由山东博物馆自然科普专家为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精心准备的一整套教育课程,也是山东博物馆品牌项目“自然教室”的新增内容。早在展览开幕前,山东博物馆就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课程信息,以“期”为单位,符合条件的青少年均可报名参加。展览开展后,每周日上午都会有一节这样的课程。

      据“自然教室”的主讲老师张月霞介绍,第一期专题课程以“动物的领导力”为主题,分为“臀尾狒狒”“非洲象”“非洲狮”“勇敢的疣猪妈妈”四次课程。“对于7至12岁的孩子来说,‘动物的领导力’是一个很抽象、不好理解的概念。我们把它与具体的动物结合起来,在观看视频和听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课程游戏’,每个人都扮演一个角色,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体会特定动物的习性和它们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而这些优秀品质就是我们所要阐释的‘动物的领导力’。”张月霞说。

      寓教于乐、重在参与的体验式授课方式,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高度评价。“很好玩”“太有意思了”……记者采访的四五位孩子不约而同地这样形容他们的感受。他们不仅能清楚地记得这期课程讲过哪些动物,还能详细描述出这些动物的基本习性。许亚娟陪着儿子肖佳耕上了“自然教室”的所有课程。她告诉记者:“展览设置这样的青少年教育活动非常好,避免了孩子像逛动物园一样参观展览,真正记住的并不多。”许亚娟还将儿子在“自然教室”上课的场景发到微信朋友圈,立即引起了众多学生家长的关注。“很明显,现在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多了。”

      参加完“自然教室”前几节课程后,山东大学辅仁小学二年级学生郑奕琪写了一篇作文《热爱大自然》,文中提倡大家节约用水、用纸,尽量不要购买用皮毛制成的物品,以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这让妈妈王淑玉颇感欣慰:“孩子只有亲身接触过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才会产生这样的体会。一期课程下来,确实很有收获。”

      “让观众爱上博物馆最直接的方式是吸引他们融入展览,把展览变成观众的伙伴。”姜惠梅告诉记者,“自然教室”是山东博物馆对青少年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品牌活动。“除这样的科普课程外,‘自然教室’今后还将陆续推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活动项目,如专家导览、科学实验、儿童剧场、自然讲堂、植物生态园、7D互动电影、户外探索、摄影比赛等,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