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3院校20项目上榜教育部“新工科”项目名单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其中山东13所院校的20个项目上榜:山东大学4个、中国海洋大学3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个,包括山东师范大学在内的10所省属高校每校1个。
新产业呼唤“新工科”
张承慧教授的“智能时代自动化专业多元化培养模式与实践”是山东大学4个“新工科”项目之一。张承慧是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看看教育部这次公布的‘新工科’项目名单,其实就很清楚国家‘新工科’的着力点在哪里,‘新工科’也贴合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需要的动能转换,也是实现教育和经济、科技发展紧密互动的一种动能转换。”张承慧说。
他介绍,此次公布的“新工科”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专业改革类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19个项目群,其中就包括我省将大力发展的机器人工程。智能机器人是集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全球定位导航、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化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产物。按照工信部的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未来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按教育部安排,“新工科”项目将分三组开展研究试点,即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新工科”支撑新动能
“新工科”概念从何而来?2017年初,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相关高校最初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由此,“新工科”建设引起教育部和国家层面深度关注。
张承慧认为,“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它是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山东师范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个性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此次上榜项目之一,也是该校唯一入选项目。王春兴教授是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从人才培养角度说,“现在提出‘新工科’建设和培养,是特别紧迫的任务。”
“新科技、新业态日新月异,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发展成为常态,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比如做微信小程序开发,大学没有这个专业。等你开设专业,可能小程序已过时了。”王春兴说,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学科融合思维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做法是学工程的也需要学习哲学,商科生也要做工程试验;“新工科”人才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经济、会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工科在校生约占全球的70%。按2016年数字,全国高校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但是,“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实际脱节太大。”王春兴说,“工程教育跟产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滞后,那就拖了产业的后腿。我们尤需发展‘新工科’,来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需要。”
“新工科”建设何处发力
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新华介绍,该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个性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预计在2019年或2020年入校的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学生开始试点。
而为了这一项目的设计,王春兴从2017年夏天开始,已赴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七八所高校进行调研,并借鉴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国际工科人才培养经验。王春兴认为,“目前‘新工科’建设和发展,先要突破工程人才培养的几大瓶颈:学科壁垒窄化了其知识体系,专业藩篱限制了其“大工程观”,本研隔断降低了其培养效率,校企隔阂阻碍了其市场匹配。而关键着力点,是培养理念、模式的变革,以及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重点解决制约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目标达成度低、培养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研究型拔尖人才创新研发能力的提高等问题。”
目前,山东师范大学提出的“四纵四横”“2+1+1”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具体实施方案也正在制订中。王春兴介绍,该项目针对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研究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国际拓展型人才这4个纵轴的不同人才需求,建立4个横向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从课程体系来说,利用本科前两年时间学习校、院两级通识课程;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确立大学专业方向,进行1年的“方向核心理论及实验课程”学习,自主选课,学分互认;最后1年根据4个纵轴不同人才需求,进行“个性化课程”学习,比如工程技术型,主要进行企业和电装实习,及以具体项目为依托的训练课程。(记者 王原 通讯员 崔勇 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