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创新食品快检模式 市场运作倒逼企业自律
鲁网潍坊11月18日讯(记者 张浩 通讯员 李增席) 食品安全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也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为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严把市场准入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今年8月份开始,在全市探索推行了以“政府指导监督、市场开办方委托第三方机构进驻检测”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快检新模式,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倒逼企业自律,自觉履行责任义务。
食品快检在全市全面铺开
作为城区最大的“菜篮子”,南下河市场每天从早到晚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市场北大门口边一排房子的墙上张贴着一张张食品快速检测结果公告,上面的车牌号(摊位号)、样品编号、检品名称、检测结果等项目一目了然。“这些快检公告就像医院里的体检报告,哪些瓜果蔬菜合格哪些有问题写得清清楚楚,我们买着更放心了!”市区一家酒店的采购员李涛说。
其实,食品快速检测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是社会公认的对食用农产品农残(兽残)、违法添加进行检测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用时少,成本低,效率高,快捷适用的特点,可适用大量样品的筛选,及时发现食用农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食品安全一种必要的监管手段。
潍坊市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建设工作,201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入25件民生实事之一。经过市、县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实际建成快检室116个。其中,全市共有批发市场10个,建成快检室10个,覆盖率达到100%;农贸市场28个,已建成快检室20个,正在筹备建设的4个,覆盖率86%;大型超市47家,已建成快检室43个,覆盖率91%。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驻检测
食品快检室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各快检室虽然大部分配备了专人检测,但多是由质量主管或质管部工作人员兼任,检测人员专业性不强,检测技术不够规范,检测时间不确定;部分市场开办者自律意识淡薄,关心运行成本多,考虑社会责任少,不能自觉开展检测,部分快检室形同虚设,快检工作流于形式等。
解铃还须系铃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大胆提出开展第三方托管的运作模式。即政府指导监督、市场开办者委托第三方机构进驻检测,实行市场化运作,三者各负其责,在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下,督导市场开办者把市场快检向第三方检测机构托管,实现快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
为保证检测结果公开透明,政府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机构同市场开办者签订的委托协议内容进行审查把关。要求所有检测结果必须保存检测小票建立台账并现场进行公示,引导公众消费,倒逼企业自律;不定期开展监督抽检,或运用监管部门的快检室进行快检,将抽检结果与第三方快检结果进行比对,发现漏检、错检问题要严肃处理;实行保证金制度,制定奖惩制度,对弄虚作假或检测标准数量达不到的,从市场开办方保证金中按比例扣除,做到奖惩分明;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部门与快检实验室联网,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对快检室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理。
结果实时公布确保吃的安全
第三方检测机构进驻,南下河市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市场在原有快检室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公开招标,与山东格林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对进入市场的各类食用农产品进行检测。8月份,格林检测公司正式入驻市场快检室,派驻7名工作人员,采取“三班倒”的方式保证快检室24小时正常运转。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每天检测数量已达到170批次,及时发现个别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为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让消费者及时准确了解信息,市场通过LED显示屏和公示栏实时公布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显示异常的食品,立即通知市场开办方,责令其停止销售,实行法定检测。另外,以“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为目标,对每天170多个批次的检测结果实时分析,每周一次定向分析,形成专门报告,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动向、排查安全风险。将食品农产品快检筛选、检测数据信息上传、网上监控、安全预警与稽查执法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快检筛选问题产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扩大快检应用效果和影响力,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