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大咖为何争做创业“教父”
这些餐饮业的实战企业家们为何热衷做“师父”?有分析人士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及创业辅导本身带来的投资机会也许就是答案。
餐饮大咖纷纷扶持创业
虽然都打着扶持创业的旗号,但这些餐饮孵化平台针对的目标人群却有着清晰的差异。
李民忠的“厨秀”将创业辅导的目标锁定在厨师和民间厨艺达人,希望通过专业的线上品牌包装和线下落地团队,帮助那些制造美食的厨艺家和匠人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或餐厅。本月,其线下大厨品牌店就将在三元桥和东直门等地陆续开业。用他写给创业者的话说,在大众创业的时代,年龄已经不再是创业门槛,只要有梦想、有实力、有idea,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循着梦想的轨迹努力,万一实现了呢。
不过在吴国平这儿,年龄绝对是个门槛。吴国平高调“退休”后转换跑道,投身“梦伙伙美食创客计划”,不定期全国海选学员,亲自免费授课。然而要成为吴国平的徒弟有个首要条件:你必须是“80后”。对此,他的解释是“最怕队伍老化”。他表示,“80后”思想活跃,创新力强,他要给年轻人决策、锻炼和成长的机会。餐饮虽是传统行当,但更需要创新,甚至颠覆。按照计划,吴国平将从候选徒弟中选定两名,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并帮助年轻人进行创业。
真功夫的未来总部和中式快餐创业园区已于今年3月在广州南沙自贸区落户,占地1.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预计在2017年投入使用。按照潘宇海的规划,这将是一个具有互联网特性的产业平台,依托真功夫的“O2O营销系统、供应链系统、智能门店营建系统、互联网金融和米饭大学”五大支柱,支持和帮助创业者,推动中式快餐行业的集群式发展。对于创业者,潘宇海的要求只有两点:第一,研究好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第二,管好他这个店的经营。至于人员、资金、供应链、营销等其他方面,真功夫都可以给予支持。
创业风口催生孵化需求
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14996亿元,同比增长11.5%,重回两位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服务业成为经济最大增长点已成业界共识。有权威专家断言: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服务业的黄金十年。作为服务业代表的餐饮业,刚性需求也将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面对电商的巨大冲击,餐饮业以其充足的现金流、难以替代的体验感消费,成为受影响较小的行业,因此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携带资本,纷纷涌入这一原本不被看好的辛苦行当。餐饮行业的创业风口已经来临。
尽管看上去门槛不高,但实际上餐饮业仍是个能把你分分钟拖垮的行当。每年大批新餐饮门店开业的同时,也有大批餐饮店倒闭关门。在石佛营炫特嘉园小区附件,一处餐饮店先是卖家常菜,后来改了火锅,之后又卖起了龙虾,最近又在重新装修。附近居民感叹,“连招牌都没记清呢就又换了,倒是给装修公司增加了生意”。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相关调查显示,60%的餐厅撑不过第一年,80%的餐厅活不过五年。
庞大的创业大军和较低的成功率,令创业辅导成为热门需求。而有需求的地方就有供给。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认为,成功企业大都走连锁经营的路子,企业家的主要精力放在对连锁门店的管理。而实际上,很多优秀企业家真正擅长的是品牌的创建与设计。面对汹涌澎湃的创业大潮,像吴国平、潘宇海、李民忠这样对市场有深刻了解、懂得餐饮运营管理,也有良好信誉的成功企业家,从售卖产品到售卖品牌,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支持。毕竟,除了资金,创业者更需要有创业经验的导师来辅导。
借创业辅导捕捉投资机会
餐饮大咖的扶持,在给创业者带来帮助的同时,当然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潘宇海就曾坦言,希望未来中式快餐千店以上规模的企业能有十家,而这十家企业全都有真功夫不同程度的参与。启创中国联合创始人胡冬认为,如今,成长为一家资产过亿的公司速度非常快,互联网竞争格局也瞬息万变,巨头们希望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手,同时培育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力量。
对于很多餐饮巨头来说,船大难掉头是客观事实,它们很难颠覆自己。因此,居安思危,不断投资一些创新项目,往往成为这些大牌企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涌现的餐饮大牌的副牌热正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创业辅导同时也是资本投资的机会,而投资回报可能比商业经营更为丰厚。事实上,随着大众餐饮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餐饮经营利润日渐摊薄已是不争的事实,餐饮投资回收期普遍要在一年以上。在餐饮经营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选到优质的投资项目就显得更为关键。
曾有业内人士这样比喻,投资就像从一堆孩子中挑一个将来能考上哈佛的,以前的做法是等孩子到高三了再决定,但现在高三好孩子后面早就排起了长队。所以投资要在孩子上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而投资前移势必加大风险,因此对创始人的考察尤为关键。这也正是吴国平的“梦伙伙美食创客计划”在海选学员的基础上,还要吴国平亲自授课加以考察,才能最终决定2个投资名额的原因。
对创业者来说,接受大公司孵化也并非没有弊端。一些种子公司可能会在孵化过程中被大公司同化而逐渐失去原有味道,被大公司收购无疑是这些项目较好的归宿。因此,在接受孵化帮助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个性,也许是不少创业公司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徐慧/文 贾丛丛/漫画
来源:( 山东国际商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