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如何风靡世界的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已在世界上存活了一万多年。16世纪,西班牙人将其带到欧洲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种植。说起来,小土豆从名不见经传到征服整个世界,还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16世纪,一些西班牙修士从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带回欧洲两样农作物:烟草和土豆。没想到,人们对烟草趋之若鹜,而对土豆却报以冷眼,此后又过了两个世纪的时间,欧洲人才最终接受土豆。
起初,土豆受冷落跟宗教迷信有关。土豆生长在地下,被认为跟“地狱”沾边,因而不洁净;另外,那时的土豆属于含毒素的茄科植物,跟巫师玩弄的曼德拉草、曼陀罗、颠茄等同科,所以不吉利。再加之土豆淡而无味,口感差,噎嗓子,所以迟迟上不了餐桌。
土豆能够在欧洲推广开来,爱尔兰人的贡献最大。17世纪,爱尔兰的宗教战争不断,谷物收成很差,食物匮乏,于是土豆有了用场,种上几垄就够一家人吃一年。另外,当时盗贼遍地,劫掠成风,而土豆埋在地下,吃多少刨多少,其余留在地里,相对安全。而且,在欧洲王室交战的过程中,土豆成了主要的军旅食品,于是,它从西班牙传到奥地利,又经奥地利传到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甚至下令必须吃土豆。
到18世纪末,土豆成了欧洲各国的主要作物。不过,对土豆的依赖也酿出过大祸。19世纪中叶一场疫病毁了土豆收成,造成百万人死亡,大批爱尔兰人移居美国。他们到了新大陆之后出于习惯,继续在纽约、波士顿的郊区种植土豆。
在欧洲各民族中,法国人比较保守,对土豆长期持怀疑态度。推动法国人最终接受土豆的第一功臣是一位名叫帕芒蒂埃的随军医生。此人在普鲁士被俘间整天吃土豆,获释回国后成了土豆的积极鼓吹者。他还在巴黎的残废军人院当医生时,常请一些社会名流光顾他的“土豆宴”,十几种食品全用土豆制作。国王路易十六闻知后下令,土豆也可入御膳。
后来,帕芒蒂埃又请国王在巴黎西郊拨给27公顷土地,专门种植土豆。这块“土豆试验田”白天有武装卫兵看守,晚上则有意把岗哨撤掉。到了收获季节,有的老百姓就乘着夜色去偷土豆,以便品尝一下达官贵人“专有的佳肴”,享享口福。慢慢地,土豆从上流社会的餐桌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而关于土豆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存在很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马铃薯引种到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 世纪,但它成为盘中餐的时间却很晚;另一种说法认为,大约在17世纪的明朝末年, 马铃薯传到了我国;第三种观点是,马铃薯传入我国的年份还没有定论,但在1700年以前的福建省松溪县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也就是说,1700年以前,马铃薯已引种到我国;第四种看法是,马铃薯大约在16世纪传入欧洲,17世纪传入中国,最早在华北和山东一带栽培,以后推广到内蒙古一带。
美国学者德·希·珀金斯还有“第五种说法”。他认为,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由欧洲人发现美洲和太平洋群岛的时间而定的。马铃薯在17世纪被引进中国,它是经菲律宾群岛到达福建海岸,并且首先在福建种植的。
有考据证实,马铃薯在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以前已传入中国,因为徐光启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农政全书》卷二十八中记载了下述一段话:“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 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由此可见,土豆的引进在1633 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马铃薯在1628 年前已传入中国,因为1628 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如今,在中国,对于马铃薯的称呼也因地而异。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
在长期以大米和小麦作为主食的中国,土豆一直以来都是作为配菜出现在餐桌上。只有在战争年代和偏远山区,土豆才有它用武之地。因此尽管土豆在中国有着400多年的种植史,主产区却只在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在建国初的50年代,为节约粮食,不少单位就在主食中掺入土豆。很多经历过粮荒年代的人,都说自己是“吃洋芋长大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不少快餐进入中国,一种全新的土豆食物也席卷而来,这就是薯条。快餐不仅把外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引进了中国,也给中国人心目中的土豆镀上了一层时尚的金边。
目前中国农业部门正在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和产业开发的工作。通过将马铃薯进行加工、制成主食,马铃薯或将在不远的未来从餐桌中心转移到人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