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小麦秋种“小细节”助推“稳增产”

22.09.2014  17:02

  又是一年种麦时,小麦如何获得高产?俗话说小麦想高产要“三分种七分管”,然而近年来小麦生产中,每年冬前经常出现一行行的死苗、黄苗、弱苗,春季以后出现早衰、倒伏等现象,尽管其他管理措施已经到位,产量仍提不上去,原因在哪里?主要应把秋种这一关!目前,随着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小麦想高产就要“七分种三分管”,如何把好播种关,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关键措施。当前,高唐县从小细节入手,一一查摆突出问题,通过培训指导,重点管理,扎扎实实做好每一环节,确保小麦产量再连增。

精耕细作

  冬前小麦一行行的死苗,原因在哪里?很大程度因为整地质量差,秸秆粉碎不彻底。主要起因于机播手收益与整地质量之间的矛盾。在小麦播种、玉米收获的大忙季节,为了追求效益,机播手,加快耕种速度,玉米秸秆正常粉碎要求3厘米以下,然而生产上,有的秸秆粉碎后在7-8公分左右,小麦播种后一部分麦种落在秸秆上,不能着地,尽管能够凭借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依靠自己的种子营养能够出苗,但三叶以后,根系不能吸收土壤养分,造成死苗。另外地下害虫也是导致小麦死苗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小麦冬前苗弱是怎样形成的?小麦冬前弱苗主要表现在,发黄、不分蘖、不生根,影响壮苗的形成。弱苗的主要起因于播种过深,正常小麦播种一般深度要求3-5公分,由于整地播种质量不一样,没有在播前或播后镇压,地暄的地块,有的达到5-8厘米的深度,由于小麦种子小,营养少,营养主要用于拱土出苗后,长势弱,个体差。

  小麦后期早衰、倒伏主要根源在哪里?小麦后期早衰、倒伏的主要原因是根系不发达,起因于耕层浅。小麦根系生长耕层空间在20厘米左右,目前生产上,整地以旋耕为主,旋耕犁入土明显的偏浅,旋耕深度偏浅,大部分在13-15厘米左右,甚至有的机播手为加快速度,深度不足8厘米,耕层明显变浅,犁底层加厚;根系不能有效下扎,吸收养分能力差,导致早衰、倒伏。因此生产提倡深松、深耕。另外,小麦播种量多也是造成后期倒伏的一项重要因素。根源在于部分农机手的整地、播种量质量差,怕影响出苗,用种量普遍偏多,造成小麦后期倒伏。

  为避免以上不良情况的发生,高唐县一是加大对群众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群众对耕地质量的认识,加强对农机手的监督,通过精细整地,适期、适量播种,科学包衣防止地下害虫等措施,保证小麦苗期茁壮生长。二是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农机手的培训,普及提高小麦整地质量、播量、播深等基本知识。同时,建议农机合作社、农机手与服务对象签订协议,通过协议提高播种质量、增加播种面积,实现双赢。三是通过落实国家政策,开展补贴小麦深松、深耕工作,在2013年开展1万亩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小麦深松、耕,确保以点带面,做好示范,推动全县范围内该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施肥

  目前小麦生产上,仍然存在施肥不合理的现象,仍然不少,主要分为一是偏施、偏上氮肥,造成磷、钾元素失衡,锌、硼等微量元素失衡等情况。二是肥料流失严重。在生产上底肥浅施,追肥根际撒施等施肥情况常有发生,容易通过蒸发、降水、浇地等方式造成流失。三是小麦的供肥期与需肥期不吻合等现象,造成肥料浪费。

  为此,高唐县在秋季施肥上,提提倡有机肥深施,并注重在生产上推广配方施肥,今年该县配方肥有设有大配方和小配方。大配方是指有机肥、化肥和生物菌肥;小配方是指氮、磷、钾、锌、硼等,只有在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基础上,再使用小配方(N-P-K含量为18-12-15或18-16-8的配方肥,底肥用量为每亩60-80斤,锌肥2-4斤,硼肥2斤。同时,在追肥上避免措施,提倡使用集中开沟深施,切实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宽幅播种

  小麦宽幅播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播深一致,出苗匀,出苗齐;二是同时播幅宽、每粒种子空间大,养分和水分利用率高;另外根系发达,有效分蘖多,抗倒伏能力强,光合作用好,小麦增产明显。高唐县从2010年开始进行“宽幅精播”试验,通过采取政策推动、示范带动、培训发动、农技和农机联动等有效措施,使这一促进小麦稳定高产的现代科技普惠农民。至2013年全县宽幅播种达到6250台,“宽幅精播”面积达42万亩以上,平均每亩增产6.8%以上。

  目前,在小麦生产上,但仍存在新、旧播种机的更替的问题。个别机播手没有更换机器,影响了新技术措施的推广。为此今年高唐积极争取省财政奖励资金120万元,开展小麦宽幅精播及高产创建面积13.5万亩。通过进一步示范带动,推动全县迅速形成推广氛围,提升农民群众对“宽幅精播”的认可度和购买新型播种机的积极性,该技术推广后,按每亩最低增产5%计算,仅此一项就可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高唐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