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已投入18.2亿元
我省2016年正式启动了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首批认定13所省属高校的32个学科为我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2016年和2017年,省财政已投入一流学科建设资金14.5亿元。加上高校自筹、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共投入资金18.2亿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精神,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2016年正式启动了我省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省财政统筹5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根据立项条件,首批认定13所省属高校的32个学科为我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2016年和2017年,省财政已投入一流学科建设资金14.5亿元。强化资金管理,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建设目标,强化目标管理,省教育厅与各立项学科依托高校签订了目标任务书;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制定了《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绩效考评办法》等文件。
一流学科建设启动两年来,各依托高校采取积极措施,强化立项学科建设,效果明显。
汇聚高层次人才,形成高水平团队。 32个学科建设依托高校聚焦人才引进与培养,制订优惠政策,加大外部引进和内部挖潜工作力度,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两年来,全职引进和培养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13人,引进海外专家54位。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各建设学科学术队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青岛大学工程学学科引进的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葛树志,被批准为山东省2017年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杰出人才,获得资助经费5000万元。葛树志院士牵头成立了青岛大学未来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互与机器人和无人系统,在其带领下,迅速凝聚了相关学科的专家,形成了高水平学术队伍。
开展创新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建设学科对接国家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将一批关键技术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相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建设期间,新增科研项目2793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1项,重点项目48项,国家社科基金48项,自然科学基金807项,科研项目经费合计15亿元。科研成果转化235项,取得经济效益340亿元。
整合优质资源,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 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发展空间,两年来,新增创新引智基地、工程研究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7个,省部级平台58个,为吸引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橡塑材料科学与工程”,连续承担国家“973”、“863”等重要科研项目, 2017年又成功申报国家级创新平台“橡塑材料与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目前团队汇聚了10名国际顶尖专家。通过引智和创新有机融合,将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引进和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我国橡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实施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立项建设学科积极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建设学科依托高校实行分阶段目标管理,在组织模式、管理方式、人才工作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绩效考核等为建设学科的过程管理提供监督和保障,激发了建设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开展多元融资,形成省财政、依托高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投入机制和共建局面,到目前建设学科投入达18.2亿元,其中省财政拨款14.5亿元,依托高校自筹、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投入3.7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高校整体水平。 学科水平的提升带动了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自国家“双一流”建设部署以来,省属高校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学科数净增9个,特别是我省“双一流”建设启动后新增6个,目前我省高校共有51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省属高校21个。在11月份最新公布数据中,有3所省属高校进入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分别是济南大学(83位)、青岛大学(85位)、青岛科技大学(96位);我国内地新增4所ESI学科排名高校,仅我省高校就占了3席,作为科教融合改革试点的泰山医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各有1个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2016年我省科技奖励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囊括了省自然科学技术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一等奖。2017年,我省高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556项,比2016年增长18.28%。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加快,省属高校牵头建设的26个协同创新中心吸纳行业企业等各方面投入34.97亿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23亿元。